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访退休后的敬一丹:教学、写书、做公益

2015年11月16日 09:4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5月26日,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敬一丹携新书《我遇到你》走进南京东南大学,与近千师生追忆成长往事,分享职业生涯的悲喜得失。中新社发 泱波 摄  

  中新社海口11月16日电 题:专访退休后的敬一丹:教学、写书、做公益

  中新社记者 关向东 张茜翼

  “以前关注的公益行动在继续,以前在从事的教学也在延续。通过‘职业小结’书《我遇到你》,以书会的方式和读者见面。”从中国中央电视台退休的知名主持人敬一丹,近日走进海口的高校、书店、政府机关,刮起了一股“一丹旋风”。

  “以文字的形式与读者的交流是双向的,获得了从他们的角度看我职业的声音,我很在意这种声音。”敬一丹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

  作为中央电视台知名主持人、记者,敬一丹与《焦点访谈》、《感动中国》、《经济半小时》、《一丹话题》、《东方时空》、《声音》、《新闻调查》等栏目相携走过多年,并曾站在镜头前,直播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祖国等重大新闻事件。

  观众眼中的敬一丹真诚、朴素,她参与的节目对普通百姓有一种特别的关注。在《我遇到你》中,她描绘了这样的人们:腼腆而不善言辞的胡老师,20年日复一日地在水库中用小木盆接送孩子们上学;封闭贫困的麻风村终于有第一批毕业生,王文福老师和台湾人张平宜,开始改变了麻风村民们没有教育、与世隔绝的历史……

  是否有一种“一丹视角”?

  敬一丹说:“在我的心里,影响最深的是那些在公众视线之外的,在角落里、在很偏远地区的往往被忽略的人。在中央电视台的平台上,有缘遇到他们的时候,很想让大家知道这样一群人的生活状态,把他们的声音放大,他们改变了我。所以我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最想写的就是这样的人,我的书里没有名流。这就是我职业生涯里能做和该做的事,是很有价值的事,是我年迈的时候,回想起来都会微笑,有欣慰感的事。”

  走下镜头的敬一丹显得活泼、年轻,她的“保鲜”秘诀是找到合适的平台,和年轻人在一起,专注做事。“我加入‘焦点访谈’已经40岁了。这个平台是前沿的,‘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我的同事白岩松、崔永元更前沿,这种年轻的氛围让我忘记自己的年龄。”

  “所有的年龄都是最好的年龄。60岁的年纪更从容,更有体验,更能做自己想做而能做的事。”退休之后,敬一丹不仅在北京大学给本科生开设课程主讲“口语传播”,还在中国传媒大学和北京大学带艺术硕士研究生,“把学界和业界结合起来交流,使得我能更敏感地关注到业界最新鲜的实践。”不仅如此,敬一丹还持续关注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问题,因女儿结缘“美丽中国”公益支教项目,到边远山区开展支教专项服务。

  她寄语年轻媒体人,随着传播方式越来越多,现在的记者和未来年轻记者的选择会更多,“也许眼前看起来有点迷茫和焦虑,但是焦虑比麻木好,变化也比一成不变好,这一代年轻人将决定明天的模样,他们会是更有创造力的一代。”

  融媒体时代出书,敬一丹顺势而为,在书中印上了20多个二维码。“读者扫码可以加我的新浪微博和微信公众号,还可以看到文章提到的一些栏目的原始影像,我还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了长篇播出节目,这种和读者交流的感觉是立体的。”(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