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五个具有“慈孝”底蕴之乡携手共推“慈善孝贤”文化研究合作

2015年11月28日 17:5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国五个具有“慈孝”底蕴之乡携手共推“慈善孝贤”文化研究合作
    都具有“慈善孝贤”文化传统的上海奉贤、浙江慈溪、嘉善、上虞和湖北孝感的宣传部门负责人28日出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讨会,并交流。 陈静 摄

  中新网上海11月28日电 (记者 陈静)“慈善孝贤”是中华传统文化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都具有“慈善孝贤”文化传统的上海奉贤、浙江慈溪、嘉善、上虞和湖北孝感的宣传部门负责人28日在此间同议区域文化合作研究,共同签署《慈善孝贤文化研究合作框架协议》。

  五地就“慈善孝贤”文化研究合作的宗旨、形式、机制等方面达成广泛共识;同时五个地区拟采用理论研讨、学习交流、文艺创作、非遗展示等多种形式积极推进“慈善孝贤”文化研究合作。据了解,通过区域化联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一次尝试。

  一场深入研究并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更好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的研讨会同日在奉贤举行。由上海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和中共上海市奉贤区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讨会,吸引了中宣部宣教局、湖北孝感和浙江慈溪、嘉善、上虞等地宣传部门负责人等以及部分高校学者出席并交流发言。

  中共上海市奉贤区委书记周平表示,本次研讨会旨在通过研讨“慈善孝贤”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共同推动“慈善孝贤”文化相关地区的合作研究工作。

  据了解,本次研讨会的主办地上海市奉贤区,是孔子唯一的南方弟子言偃道启东南到过的地方,当地民智由此开化,民众对言偃及其儒家思想推崇备至,形成了“敬奉贤人”的优良传统,清代建县的时候遂以“奉贤”为名。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经过祖祖辈辈奉贤人的传承,成为“贤文化”之源。

  奉贤区委副书记袁晓林告诉记者,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经过祖祖辈辈奉贤人的传承,成为“贤文化”之源。近年来,上海市奉贤区传承挖掘区域“贤文化”中的传统文化积极因素,以“敬奉贤人、见贤思齐”为主题开展“贤文化”建设,使“贤文化”建设成为地区发展战略,进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形成了特色。

  当日,湖北孝感和浙江慈溪、嘉善、上虞等地区就“以‘慈善孝贤’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专题交流。

  “中国慈孝文化之乡”浙江慈溪,是全国唯一一个以“慈孝”命名的县级市,寓意“慈孝之溪”,源于东汉董黯汲水孝母的典故。据介绍,慈溪秉承“慈孝”传统价值,糅合现代道德元素,丰富拓展价值尺度和评价标准,更加突出“慈”的内涵,由狭义的“慈孝”引申推广,确立以“慈孝、慈善、慈爱”为内涵的“慈文化”理念。据悉,近年来,慈溪将“慈文化”打造作为惠民工作列入每年的民生实事工程,积极修缮、恢复董黯墓等古迹,建设一批学校孝德教育基地、企业慈孝实践基地、及慈文化主题公园等,为人们认识慈孝、践行慈孝提供了平台。

  因“民风纯朴、地嘉人善”而得名的浙江嘉善,提出了培育“善文化”区域道德文化品牌。如今,“善文化”已经成为嘉善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层培育实践的重要路径。

  “中国孝文化之乡”湖北孝感因汉朝孝子董永行孝感天而得名,是中华孝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全国唯一以孝命名的中等城市,也是《二十四孝》中董永卖身葬父、黄香扇枕温衾、孟宗哭竹生笋等“三孝”故事发生地。据悉,孝感把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作为城市发展战略,通过研究孝义、建设孝景、评选孝子、繁荣孝艺、培育孝商、弘扬孝德、举办孝节,推进以孝文化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乡贤文化之乡”浙江上虞丰厚的历史积淀哺育了舜、王充、胡愈之、竺可桢等乡贤人才,孕育了深厚的乡贤文化。据介绍,上虞于2001年成立乡贤研究会,系统地挖掘和整理古今的乡贤事迹,广泛地传播和颂扬优秀的乡贤精神,激活上虞乡贤文化这一珍贵的人文资源。创新发展乡贤文化,用乡贤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弘扬时代新风,积极运用乡贤文化提升市民的文明感召力,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促进乡村治理,使乡贤文化成为向上向善、积极进取的文化导向。

  五市(区、县)交流发言后,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刘靖北教授,中共上海市委党校袁秉达教授,上海大学顾骏教授等专家作精彩点评。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