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山门城墙留下最密集弹痕 计划设置“文字牌”

2015年12月07日 14:41 来源:扬子晚报 参与互动 

  中山门的3个门洞在激战后只剩下1个半。

  上期的“南京城墙的抗战遗迹”,我们探访了神策门。本期,我们的脚步沿着延绵的城墙向南来到中山门。在南京保卫战中,中山门是围城日军的主攻方向。今天中山门上留下的战斗遗迹,不仅有子弹钻入城砖,还有炮弹炸裂的痕迹。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的专题调研发现,中山门一带是南京城墙中弹痕最密集的段落之一。

  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可

  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 供图

  民国时修3个拱门 百余年遭多次战火

  在明代修建的13个城门中,位于最东的叫“朝阳门”,因为最先迎接太阳升起而得名。由于城门外是紫金山,紫金山上有明孝陵,而门内就是皇宫,因此在明代,朝阳门也成为大内禁地,是拜谒明朝创立者的专用通道。

  朝阳有一个城门,到了1928年,国民政府为迎接孙中山灵柩,兴建中山大道时,将原朝阳门拆除,把门基挖低,修造三孔拱形砖门,并在门洞上嵌“中山门“的题字石额,并拆除瓮城,修建了通向中山陵的大道,沿用至今。因此,我们今天看到中山门的三个门洞,就是民国时代的原物。1929年,中山门建成后门额由谭延闿题写。

  1996年,修建沪宁高速公路穿过中山门,同时在门外建造了辟邪雕像,中山门大有“南京门户”的象征意义。

  不管叫朝阳门还是中山门,这个古老的城门,在多年岁月里经历了多次战火,下面,我们就来一一回顾。

  1853年(清咸丰三年):太平军由朝阳门攻打南京。

  1864年(清同治三年):湘军收复南京,在朝阳门外发生多次激战。同治四年,清政府为增强朝阳门的防御,在门外增建外瓮城,但因城门距离护城河较近,若建成传统的凸型瓮城恐进深不够,所以这才筑成了南京所有城门瓮城中外形唯一呈半椭圆形的瓮城,外瓮城城门与朝阳门城门也不在同一中轴线上,而是在外瓮城垣偏北的方向斜设。

  1911年(清宣统三年):武昌起义后,徐绍桢率江浙联军由朝阳门攻打南京。

  日寇用大口径重炮炸塌城墙

  1937年,侵华日军进攻南京时,从东、南两个方向杀来。在外围防御阵地失守以后,日军逼近南京城下。

  “南京城墙抗战遗迹”课题负责人朱明娥研究员告诉记者,当时日军重点进攻南京城墙东南面的城门,企图突破城防攻入城中,中山门因此也首当其冲。

  据史料记载,1937年12月11日,日军第9师团第7、35联队主攻中山门。当年,在中山门防守的是黔军103师618团以及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导总队、首都宪兵警察部队。城外有87师260旅、261旅作为前沿防御。

  由于南京城墙高大坚固,仰攻会造成极大伤亡,日军不得不调用240毫米榴弹炮,将城门南、北两侧大约300米处的城墙炸塌。在敌人优势火力下,中国守军顽强阻击,使日寇几次夜袭都无法突破。直到12月13日凌晨0点30分,中山门失守,但中国守军继续与进入城中的敌人进行激烈巷战。

  专家从弹痕研究侵华日军武器

  朱明娥研究员介绍,从课题组调查的情况看,中山门弹痕的密集程度在这段城墙中可能是最高的。不仅有子弹射进带有铭文的城墙砖,还有不同类型炮弹在城墙表面、或接近城墙爆炸留下的痕迹。比如在中山门三门洞的侧门,弧形的“券顶”被炸得坑洼不齐。站在下面,能很清楚地辨别出来。

  “如果不细看,可能会认为是风化造成的。”朱明娥介绍说,“南京城墙抗战遗迹”课题不仅要找出战斗的遗迹,还要科学地研究这些遗迹,“这也是一种重要的保护方式。”因此,课题组专门邀请专家对中山门城墙的弹痕进行现场勘查、测量,并由专家撰写论文,分析出当时日军攻城究竟是用了哪些武器。

  据介绍,目前专家们已经确认,除了各类枪支,日军还出动了中型坦克、超轻型坦克、榴弹炮,此外甚至有海军舰载战斗机、俯冲轰炸机等。而未来,在中山门抗战遗迹周围,还计划设置“解读文字牌”,把不同弹痕代表的不同类型武器向公众进行解读、说明。

  ■延伸阅读

  1937年12月11日夜到12日中午,日军在紫金山的攻击日趋激烈,日军直接重炮射击中国军队的机枪堡垒,堡垒被炸成碎渣。随后,日军又开始延伸炮击后方的明孝陵,吴王坟。

  12月13日,日本的《读卖新闻》报道称:“今晨以来,构成南京攻防战最后一幕的大巷战正在展开,城内各处火光冲天,奏起了远东有史以来凄惨无比的城池攻陷曲。”

  在南京决战对中国是不利的,当时江浙工业已经向西转移,意味着所有后勤都至少需要从湖南、湖北通过长江运输过来。

  有专家表示,南京背靠上海,日本的补给线则变得相对方便。在世界军事史上,在没有取得火力,尤其是炮兵重火力优势的前提下,打大仗胜算并不大。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