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非遗如何“复活”?结合流行元素 介入商业链条

2015年12月12日 09:1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非遗如何“复活”?结合流行元素介入商业链条
资料图:资料图:谭维维与华阴老腔艺人们合作演出。图片来源:红网

  中新网12月12日电(宋宇晟) 近日,谭维维与华阴老腔艺人们合作的一首《给你一点颜色》受到不少人的关注。在歌曲中,摇滚乐与传统民乐混搭出了别样的味道。在这段视频“刷爆”微信朋友圈的同时,也让国家级“非遗”华阴老腔再次进入了人们的视线。

资料图:资料图:谭维维与华阴老腔艺人们合作演出。图片来源:红网
资料图:资料图:谭维维与华阴老腔艺人们合作演出。图片来源:红网

  与流行元素结合产生新“味道”

  事实上,华阴老腔已不是第一次火起来了。此前,在话剧《白鹿原》中,华阴老腔也曾亮相。

  据《华县志》载:老腔皮影又名“拍板调”,清乾隆年间就已盛行于陕西华县一带。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老腔是明末清初,以陕西当地民间说书艺术为基础发展形成的一种皮影戏曲剧种。在明、清两代,华阴境内有十多个班社,活跃在陕西、山西、河南交界一带。因此,华阴老腔也被称为中国戏曲“活化石”。

  由于华阴老腔是“家族戏”,流传很有限,直至参演林兆华的话剧《白鹿原》,老腔才一下子被带火了。

  而此次与时下流行的摇滚元素结合,则产生了新的“味道”。不过在谭维维看来,似乎并不能说是流行的摇滚带火了华阴老腔。她曾表示,“我觉得他们(华阴老腔)就是中国最早的摇滚”。

央视春晚魔术《年年有“鱼”》截图。
央视春晚魔术《年年有“鱼”》截图。

  回归传统也需有创新

  与华阴老腔类似,国家级非遗“傅氏幻术”因在2011年的央视春晚上表演魔术《年年有“鱼”》而为人所知。

  傅氏是一个魔术世家,四代人先后在不同程度上从事过魔术表演和研究工作。2010年,传承百年的傅氏幻术申遗成功,成为了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傅氏家族的第四代魔术师,傅琰东并不排斥新鲜事物。在其身后有成熟的设计团队。但让其走红的《年年有“鱼”》却并不完全是创新的结果,而是地地道道的“回归传统”。

  他曾在接受媒体采访中谈到该节目的创作过程, “这个节目的创意原是‘有年味、有新意’,于是想到了‘鱼’这个题材。首先金鱼是中国人培育出来的,其次变鱼是中国古戏法之一。但这也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大家见得多了,如何突破?我们绞尽脑汁,希望挖掘得更深些。后来在古书上看到了水戏表演,比如乌龟叠罗汉、鱼跃刀门、鱼分红黑等,从而获得了灵感。”

  傅琰东说,他想通过这次古为今用的尝试,强调中国魔术的传承理念。他还说,不管节目好坏、反响怎样,只是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在国外魔坛手法魔术大行其道、中国传统戏法被淡忘的情况下,让大家知道我们祖宗传下来的中国魔术技艺中是有好东西的。

资料图:2014年APEC峰会国礼,“四海升平”景泰蓝赏瓶。赏瓶正中,有4个图案,正面是APEC的会标,两个侧面分别是万里长城和北京天坛,背面则是APEC的会议中心“汉唐飞扬”,紧扣APEC的主题。 <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发 姚俊 摄 图片来源:CNSPHOTO
资料图:2014年APEC峰会国礼,“四海升平”景泰蓝赏瓶。赏瓶正中,有4个图案,正面是APEC的会标,两个侧面分别是万里长城和北京天坛,背面则是APEC的会议中心“汉唐飞扬”,紧扣APEC的主题。 中新社发 姚俊 摄 图片来源:CNSPHOTO

  国家层面的认同

  除了前述一些在民间“复活”的“非遗”,在国家层面上,也有不少“非遗”获得认可。

  在2014年举行的北京APEC会议上,景泰蓝工艺就曾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向参加APEC会议的“第一夫人”们展示。

  而在雁栖湖APEC主会场国际会都,距今已有600年历史的国宝“京”粹——景泰蓝也史无前例地用在了中国建筑的标志——斗拱上。此外,《四海升平》景泰蓝赏瓶等三款工艺品还作为“国礼”送给APEC各经济体领导人。

  在当年的APEC会议结束后,三款国礼典藏版还面向公众限量发行。据工美集团市场开发部负责人李颖介绍,自发行之日起仅几天时间,国礼典藏版的第一批到货就已销售一空,“在德胜门工美店大厦,消费者甚至连展品都没放过。” 截至2014年11月21日,三件国礼典藏版上市一周,销售上千件,其中《四海升平》景泰蓝赏瓶典藏版已销售了511个。

资料图:韩国泡菜。
资料图:韩国泡菜。

  商业因素的介入

  正如景泰蓝赏瓶那样,非遗相关产品在走红、并被大众接受后,大多走上了商业化的道路。在这方面,韩国的泡菜即是明显的例证。

  事实上,在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前,就已经有媒体刊文指出了韩国泡菜产业现代化的特征。其中韩国泡菜的“实行批量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敢用善用高科技工具”和“围绕传统产品开展科学研究”等产业化特征被认为“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大有裨益”。

  此外,韩国泡菜更是将这种产业现代化的特征发展为更大的商业链条。

  曾有媒体报道称,至2010年,韩国泡菜出口呈现出持续上升趋势。根据韩国官方的统计数据,2009年韩国产泡菜的出口量达接近3万吨,较上一年度增加约6%,出口额超过1万亿韩元(约合9000 万美元),同比增加约5%。而到了韩国泡菜入选“非遗”的2013年,这种韩国食品已经被推广到11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收入超70亿美元。

  不过,与此同时,韩国大力营销“泡菜文化”也引来一些质疑,被指“过于急功近利”。对此,有媒体指出,在韩国急于申遗的背后,是巨大的旅游、饮食产业链的利益驱使。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饮食这种极具地域特点的文化内容,更成为软实力的重要部分。

  报道指出,韩国绞尽脑汁将泡菜改造的高端大气上档次,提高其知名度,让人很难不与申遗背后带来的经济利益相挂钩。

  如何“复活”非遗仍是一个问题

  传统的“非遗”在当代是否还有价值?可能不少人都会认为,这无需质疑。不少声音也在呼吁,对非物质遗产加强传承与保护。

  但如何“复活”非遗?“复活”了的非遗又将如何发展?这仍然是当下面临的一个问题。

  现实的困境是,产生“非遗”的土壤并不在当代,而若将非遗“复活”又不可避免地会让其与当下的商业元素、流行元素相接触。被复兴的传统文化重回人们视野之后,也往往成为商业化链条中的一环。

  当然,我们不否认,大众文化这个词从产生的那一刻开始,其中就含有商业化、产业化的逻辑;我们也承认当代社会中的商业化、产业化元素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意义。

  但同时,传统文化在当下的“复活”或者说是传承中,我们也需要考虑是否要丢掉其原有的、独特的文化特征与内涵。或者说,要选取哪一部分继续发展。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