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小剧场艺术别离观众太远

2015年12月18日 21:35 来源:法制晚报 参与互动 

  要想让市场重新火起来,整个产业链条,都必须设身处地考虑观众的感受

  12月是演出市场的旺季,许多知名的艺术团体都会来北京演出——比如天桥艺术中心,现在就在演出百老汇著名的音乐剧《剧院魅影》。演出的气氛当然很热烈,在微博上,有人表示自己已经“二刷”(看了两遍),甚至还准备“三刷”。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在天桥艺术中心上演的一部小剧场话剧,却上座率不佳。《北京日报》援引业内人士的话报道说,现在有的小剧场话剧上座率还不到一成,演上三四天门票收入才过万。这一年,市场都不算太好,本该是旺季的年底,这种窘况反而更加严重了。

  遥想上世纪九十年代,话剧市场凋零得厉害,于是逼出了小剧场话剧,出现了一批很经典的作品,如《绝对信号》、《恋爱的犀牛》等。一时间小剧场话剧风生水起,连大剧场都给带火了。

  小剧场话剧,一火就是近20年。可现在自己却遭遇“市场严冬倒逼”。这是怎么回事?难道真是周期轮回,大限将至了吗?

  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小剧场话剧都不行了,即便是“严冬”,也还有一些戏“一票难求”。但市场形势严峻,的确也是不争的事实。原因很多,比如《剧院魅影》这类的经典大剧太抢市场;比如天气原因,大家都不爱出门;再比如电视剧和真人秀抓人,一到晚上,都回家看芈月,看明星们跑跑跑了,没人想得起来去看话剧……

  不过,还有两个原因不能不提,一个内在的,一个外在的。

  内在的,就是这些年小剧场话剧火的时候,确实有一批热钱投了进来。钱多了,戏多了,品质的确良莠不齐。有些人过分热衷于搞商业运作,几个人关起门来搞团队,近亲繁殖,脱离生活,思路单一,插科打诨卖关子抖机灵的多,真正挖掘生活贴近现实的少。这样的作品一多,观众头两回还乐,看得多了,就腻歪了。

  这像极了前些年的室内剧。当时《编辑部的故事》、《我爱我家》等一批优秀的室内剧出来,吸引了一大批创作者。结果呢?萝卜快了不洗泥,生生把一个红火的市场做恶心了,现在电视台的人一听“室内剧”3个字,都不问内容,立马摇头,播出都甭想。

  外在的原因,则是城市变化了,具体说,是变得更大了。大批的人搬到郊区去住,可大多数的小剧场,还聚集在市中心。这在技术上,让观众变得无法看戏。举个例子,很多剧晚上7点半开始,观众下班过得去吗?就算过得去,晚饭也来不及吃。饿着肚子看完戏,夜里十点,家都回不去了。这种情况下,不是《战马》、《剧院魅影》这样隆重的大戏,观众是下不了决心去看的。

  要想让市场重新火起来,整个产业链条,都必须设身处地考虑观众的感受。比如说,能否在人群密集的新居住区如通州、回龙观、天通苑、长阳等地,多搞一些剧场?比如说,能不能搞一些各个郊区县的巡演?让剧组、剧团都动起来?这也算追赶城市的步伐吧。毕竟,话剧只有在人群中,才能活得下去、活得滋润。 老猫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