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地球每升温2℃导致:干旱频发 野火蔓延 动植物灭绝

2016年01月19日 15:27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 

  □王五人

  2℃并不是什么很大的数字。但地球每升温2℃就会导致海平面上升、干旱频发、野火蔓延、大量的动植物灭绝等状况出现。这已是不争的事实。2015年已成为“历史最热年”,因此去年年底在巴黎举行的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新签署的《巴黎协定》中提出: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应控制在2℃之内。这是当务之急。

  为什么是2℃,不是1.5℃?我们又该如何将全球气温的升幅控制在2℃之内?这些是所有人都应该了解的事。

  1

  为什么是2℃?

  提出2℃这条底线的是一位经济学家。早在上世纪70年代,经济学家威廉·诺德霍斯就意识到,气候变化可能会使地球发生重大变化,于是他首次提出“2℃概念”:如果地球平均气温比前工业时代超出2℃,那么气候变化就会超出人类控制的极限。

  “2”并不是什么很大的数字,但是升温2℃就会导致诸如海平面上升、干旱频发、野火蔓延、大量的动植物灭绝。实际上,较之前工业时代,我们已经升温了1℃。更令人担忧的是,即使真的将升温控制在2℃以内,也远远不够。沿海等国家,备受全球变暖而导致的海平面上升风险。每每召开气候大会,他国讨论的是金钱与发展,而这些岛国诉求的则是故乡与生死。早在2007年夏天,太平洋上的岛国基里巴斯共和国就第一个宣布,全球变暖已经使得他们的岛屿不适合居住,需要请求国际社会帮助基里巴斯国民撤离。

  1992年5月22日,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就气候问题达成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公约。《公约》确立了五项基本原则:一是“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要求发达国家应率先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二是要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具体需要和国情;三是各缔约国方应当采取必要措施,预测、防止和减少引起气候变化的因素;四是尊重各缔约方的可持续发展权;五是加强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不能成为国际贸易的壁垒。

  目前已有195个国家批准了《公约》,成为缔约方。从1995年开始,该《公约》缔约方大会每年召开一次。至今已经召开20余年。近日结束的巴黎气候大会,最终签署了《巴黎协定》,成为历史上首个关于气候变化的全球性协定。这个协定中,人们再次看到了这个相当重要的数字“2℃”。

  2

  控制在2℃以内也不容易

  将全球升温控制在2℃以内,其实可能已是美好的、不切实际的“空白支票”。因为自2000年以来,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就以每年2%-3%的比例增长。虽然根据近期发布的全球碳排放量分析,发现2015年的温室气体排放较之上一年,已是几乎不变,甚至下降了0.6%。但是这点小“光亮”,并不意味着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就达到峰值,这有可能是因为中国等国家减少了使用煤炭,或者一些国家大量地使用了可再生能源。

  目前能做到的减排措施,无外乎开源节流,使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等,污染少、来源广,却仍缺乏将其高效便捷地转化为其他能量的技术。而页岩气等的开采也是举步维艰。甚至有研究表明,天然气的使用也不能减缓全球变暖。

  碳捕捉和储存技术也不能完全商用。新兴的碳排放交易,初衷是为了合理分配各地区的碳排放,将温室气体作为一种商品来进行交易,但在减排难的大背景下,碳排放交易更容易沦为少部分人的发财利器。

  所以说,很多人并不看好2℃这个指标。

  而且有些科学家预测,未来三十年内,全球升温一定会超过2℃。在2014年的《Nature》杂志上,科学家就发文呼吁过应该抛弃2℃这个“大而空泛”的目标。

  毕竟,全球变暖并不是一个均匀性事件,在大部分地区升温的同时,也有区域在变冷。人们统一将目标定为2℃,并不准确恰当,还有可能适得其反。而且温室气体的排放并不会立刻导致温度的上升,从温室气体排放,到最终导致温度上升,这个过程尚需时日。

  在我们为《巴黎协定》欢呼鼓舞的时候,也要深刻意识到,前路漫漫多艰险。拯救气候变化,也许太晚了,也许还来得及。但这真的是需要全球每一个人都参与其中的巨大任务,毕竟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来源:蝌蚪五线谱)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