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浙江政协委员着眼山区古道、古村落 呼吁加大保护

2016年01月28日 15:2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网杭州1月28日电(记者 谢盼盼 赵晔娇)乡愁,可以说是都市中人对乡村割舍不去的情怀,在今年的浙江省两会期间,浙江政协委员在浙江山区古道、古村落保护上忆“乡愁”,呼吁加大对其保护。

  浙江的森林有604.99万公顷,覆盖率达60.91%,是浙江重要的绿色屏障和宝贵的旅游资源,而在大山里、森林间,绵延着数千公里的古道。

  “曾经作为古代交通的主要通道,古道现已成为了优美的自然景观和厚重的历史遗存,向森林要健康,走古道忆乡愁,已然成为一种现代人的时尚。”浙江省政协委员、浙江省林业厅总工程师蓝晓光发言时如此表示。

  令蓝晓光忧虑的是,随着工业化进程和城市规模的加速发展,古道在平原上多已不见踪影,唯大山中森林里犹然存在。从调查情况看,浙江古道状况岌岌可危,古道的贯通性、历史性、人文性和景观性都在迅速消失。

  “古道是先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一经毁坏,不可再生。”他表示,当下浙江山区古道道路碎片化严重,因人为损毁,致使古道满目疮痍或整体废弃、被公路覆盖或部分截断、被改造硬化等,失去了原有的韵味和美感;其次是自然侵蚀严重;三是人文古迹受损严重。“主要是人们缺乏对古道功能和价值的认知,政府缺乏有效保护和利用的规划,缺乏政策措施和资金扶持。”

  对承载着乡愁的山区古道,蓝晓光建议,应开展调查规划,并实施修复保护,科学开发利用,此外,还要健全相关制度。制定古道保护办法,明确古道保护的责任、义务、权益,做到有法可循;确定重点保护路段,树立古道保护标志;明确保护职责,把任务分解到沿线乡镇政府;未经许可,不得随意在古道保护范围内开建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山区古道上,浙江省林业厅已下发《浙江森林古道修复规范指导意见》,浙江省财政厅也安排了资金,启动了修复试点,取得了良好效果。

  浙江省政协常委、丽水市政协副主席庄志清同样着眼于“乡愁”,庄志清看到的乡愁是传统古村落的保护。

  “没了传统村落,我们的乡愁将无处安放。”庄志清表示,传统村落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生产生活智慧、文化艺术结晶和民族地域特色,近一个时期以来,传统村落现代化、老龄化、空心化加剧,自然毁坏和遭到人为破坏的状况日益严峻。

  庄志清建议,浙江应研究制定出台传统村落保护政策,尤其在土地流转、项目用地、资金投入、业态培育等方面给予更多的 政策支撑,省、市、县资金配套到位。

  在古村落中,浙江省政协委员、浙江图书馆党委书记雷祥雄特别注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他说,浙江省就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出台了文件,提出了明确基本要求、制订村庄规划、突出古村保护、改造民居建筑、丰富建筑标志、保护历史遗存、传承畲族文化、发展特色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创建民族和谐十大举措。但是还存在着文化保护与传承不够、民族村寨与普通村庄风格趋同等等问题。

  为了进一步提高民生福祉,雷祥雄建议,浙江省有关部门建立健全民族特色村寨工作协调机制,出台规范特色村寨范围内项目规划与实施的指导性文件,科学制订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进行保护与开发。

  同时,雷祥雄还特别提到了要“活化”少数民族村寨,提升其自身的“造血”能力。

  “特色村寨要做足‘特’字文章。”雷祥雄举了畲族的例子,他建议进一步研究挖掘、收集整理畲族凤凰、彩带、龙角等文化艺术图标和和畲语、畲歌及畲族婚丧嫁娶等文化艺术素材,为畲族村寨设施维修装饰和畲族文化传承提供科学依据,着力强化“畲族风情”特色,树立“畲族文化”品牌。要通过组织开展“三月三”等民族节日活动,丰富文化内涵,构建浓郁特色的文化活动环境,扩展民族文化运用空间。

  另外,针对畲族传统文化亟待保护传承的现实,雷祥雄还特别建议,要重视作为“活化石”的畲族老人的口述历史的记录与整理。加紧记录他们的人生经历,记录他们记忆中的传统,他们的生活经验,甚至他们的语言。

  目前,乡村旅游的热潮已经袭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村旅游正成为中国旅游消费中发展最快、潜力最大、带动性最强、受益面最广的领域。

  为了让少数民族村寨更有活力,雷祥雄建议,坚持特色村寨建设与产业经济发展有机结合,把畲族村寨建设与旅游资源开发及当地传统优势种养业发展融为一体,打造特色品牌,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比如可以推出“畲乡风情游”等特色旅游线路。

  “相信这可以促进产业经济发展,提高民族地区农民收入,成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民心工程,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德政工程,造福少数民族群众的幸福工程。”他呼吁。(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