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大伯在家去世数日才被发现 生前做过编剧拿过大奖

2016年02月23日 09:00 来源:浙江在线 参与互动 
大伯在家去世数日才被发现生前做过编剧拿过大奖
赵大伯在家中去世多日被发现,他的老母亲被社工用轮椅接走
2004年,赵大伯在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个人著作。

  浙江在线02月23日讯(钱江晚报记者 蓝震 文/摄)农历正月十五,正是传统元宵佳节。但对于88岁卧病在床、无法自理的沈奶奶来说,她再也吃不到儿子送上的汤圆了;比哥哥小三岁、身患精神疾病的阿妹,至今还一直以为阿哥在床上睡着了。

  2月20日,钱江晚报在A09版报道了《悲催!大伯在家去世数日才被发现》的新闻后,引发了众多读者和网友的关注。

  过去几天,钱江晚报陆续接到了赵大伯家人和同学的来电,并打听到了沈奶奶大儿子的消息。遗憾的是,沈奶奶大儿子五年前就已经离世。

  然而,随着调查的深入,我们才知道这位在邻里眼中一向内向、沉默的赵大伯,原来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教师、编剧和作家,他的编剧作品曾获得过大奖,他还于2004年在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过《主体美学》……

  他唯一的哥哥

  五年前已过世

  诸先生是赵大伯小学一直到中学的同学,也是跟他联系最为紧密的几个同学之一。

  看到钱江晚报的报道后,诸先生就猜测:“会不会就是自己的同学赵铮郈?”同样的疑惑,还有张先生。确认不幸消息后,他们都感慨:“好好的一个人怎么就没有了呢?去年还来我们家聚过,也没感觉有什么异常啊?”

  诸先生紧急电话通知了另外三位同学。昨天下午一点半左右,四位年过花甲的赵大伯当年的同学,冒着雨从四面八方赶到了马市街社区,希望能打听到赵大伯母亲和妹妹现在的情况。

  大家最为关心的沈奶奶大儿子的情况,现在也已经有了下落,但遗憾的是,他五年前就已经过世。诸先生告诉钱报记者:“沈奶奶的大儿子已经去世,安葬在安贤园,他爸爸也在那边,我还曾陪同赵铮郈去给他父亲和哥哥扫过墓。”据诸先生回忆,沈奶奶大儿子生前在街道办的一个厂里上班,也是一生未娶。

  前天下午,给钱江晚报记者打来电话的钮先生,是死者赵大伯的表舅,不过已经两年多没有联系了,他也表示“沈奶奶大儿子已于几年前去世”。昨天下午,马市街社区也证实此事,大儿子生前住在王马社区。

  谁曾想

  他曾是位才华横溢的编剧

  张师傅的电动车修理铺位于赵大伯家斜对角,在他看来:“赵大伯平时喜欢骑一辆永久牌自行车,偶尔也会来我这修车”,和赵大伯有过几次短暂接触的张师傅说,“赵大伯人比较内向,不太爱说话,平时走路喜欢双手插着衣袋,来去匆匆。”

  在赵大伯同学看来,内向、沉默的赵大伯有思想、有才华,经历坎坷。“赵铮郈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是浙江大学的教授。”诸先生回忆,“上世纪70年代,赵铮郈远赴黑龙江插队,下乡当知青,后来通过自己努力,他考上了黑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回到杭州制氧厂的一所中学当语文老师,从学校出来后他就一直潜心做编剧。”

  赵大伯的表舅钮先生也向钱报记者证实,赵生前曾为多部电视剧和电影做过编剧,还在大赛中获过奖。

  钱报记者也查阅相关资料,得知赵铮郈的《山不转水转》(与郑沂合作),获得第二届夏衍电影文学奖三等奖,当时获得三等奖作品的还有知名导演尚敬的作品——《高原如梦》。

  他还于2004年在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出过关于美学的著作:《主体美学》。在自序中,赵铮郈这样写道:“我对美学的研究源于兴趣。美的哲学问题似乎是怪圈,要解决这个谜,取决于科学的方法。美的产生、发展与人类的审美活动有关。”

  “半年前,赵铮郈来我家聚过,还跟我聊起了近况,但没有说身体有异常,年前一个礼拜,我还给他打过电话,但手机一直关机,没能联系上。”回忆起这个突然离去的好朋友,诸先生不免有些伤感。

  老母亲不知二儿子也去世了

  妹妹还在等二哥醒来

  家中唯一一位健全人也走了,卧病在床的沈奶奶和身患精神疾病的赵大伯妹妹接下来的生活怎么办?也成了大家最为关心的话题。

  她们都被安排在旅馆里。“我们也给他们订了三餐,考虑到沈奶奶年纪大了,早上就尽量吃软的食物,中饭和晚饭,都由小营街道小乐味的工作人员送上门来。”马市街社区主任明婧芝告诉钱报记者。

  2月19日当天下午,下城区商务局得知情况后,安排工作人员前来沈奶奶住的旅馆,给他们送来了御寒用品和洗漱用品。

  明婧芝也向记者透露了个细节:“沈奶奶至今还不知道二儿子去世的消息,赵大伯的妹妹也一直以为二哥生病了,还会醒过来的。”

  “昨天上午,赵大伯的表舅也来过社区,他会负责召集亲戚商量下,妥善处理好赵大伯的后事,我们社区也会协助处理好。”明婧芝说。

  关爱独居老人

  我们需要更缜密的答案

  赵大伯在家离世多日被发现,牵出沉重的话题:该如何更好地扶持困难家庭和特殊人群?

  上有88岁卧病在床、无法自理的老母亲,下有比他小三岁、身患智力残疾的妹妹,61岁的赵大伯怎么也无法料到,自己撇下心心念念、一直照顾着的母亲和阿妹,先走一步。

  要不是赵大伯同学和家人的来电,我们可能不知道这位在邻居眼里内向、沉默的老人,曾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教师、编剧和作家。这样有才华有贡献的人,以这样的方式离世让人唏嘘。

  而这件事情背后暴露出来的,恰恰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短板。社区的关爱和服务其实挺到位:赵家确实也是下城区小营街道马市街社区经常家访的对象。社区主任介绍,年前社工两次登门拜访,年后又安排了一次家访和保洁员上门,社区工作可谓尽心尽力。

  但目前管理机制下,服务还留有种种遗憾:事后大家回忆,就在农历新年前一周,身体一直无异常的赵大伯,突然让保洁员和车辆管理员帮忙更换煤气。可谁也没多想。

  让我们再来看看这样一组数据:据了解,目前在杭州每5个人就有1个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而上城区这个比例更高:户籍人口中超过25%的人已达到60岁。空巢、独居、孤寡老人普遍存在着孤独、无助,没人照料,有病难医,有事难办,甚至还会有安全问题。

  类似赵大伯的遗憾不是孤例,诚然我们的民政制度已在保护和关爱这些困难家庭,但足够细致了吗?足够个性化服务了吗?这其中,有制度的问题,也有保障力量的掣肘,毕竟单靠社工的力量,能维持日常走访已是不易。

  也许我们需要一次更细致的筛查,让更多的赵大伯们不再抱憾;也许我们需要一次更人性化的改革,让社会力量和善心善意更便捷直接地参与到我们的民政服务中来。也许……我们的城市,需要一个更缜密的答案。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