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安徽戏曲“大咖”话传承

2016年03月04日 18:4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网合肥3月4日电(赵强 张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需要后继有人,安徽戏曲界“大咖”近日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包括徽剧、黄梅戏在内的中国传统戏曲,需要愿意沉下心去学“真功夫”的继承者。

  “我担心徽剧10年以后就没了,因为像我这老一辈‘徽剧人’去世后,徽剧将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投身戏曲事业45年的安徽省徽京剧院副院长、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龙斌说,人才和观众的缺失是徽剧传承的两大瓶颈。

  在中国戏曲的发展史上,徽剧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自200多年前“四大徽班”进京,孕育诞生了被喻为国粹的京剧艺术。

  李龙斌介绍,目前,徽剧在安徽的现状不容乐观。新人不仅要学习演唱,还要有“翻打跌扑”的真功夫。他说:“学习徽剧很苦,收入又不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从事这一行,如果再不抓紧抢救,徽剧恐将消亡。”

  与徽剧一样,黄梅戏也面临传承和发展的“窘境”。

  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在海外亦有较高声誉,被外国友人誉为“中国的乡村音乐”。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一代宗师严凤英,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五朵金花”,真可谓家喻户晓,但随后少有黄梅戏的“大牌”明星出现。

  中国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黄梅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吴亚玲认为,黄梅戏的发展需要后继有人。她说:“年轻时,我们从前辈那学艺、传承,如今,该轮到我们把传统文化传给年轻人了。”

  “人才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必备条件,没有人才就谈不上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国家一级编剧、安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侯露说,安徽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要避免人才出现“青黄不接”现象。

  作为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名誉院长,侯露认为,每年学院面临最大的困难就是“招生难”。“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上,我们应该侧重对于青年人才的培育。”

  资料显示,上世纪50年代,中国有358个戏曲剧种。到2005年,已有101个剧种消失,平均每年消失2个剧种。(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