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80后导演拍摄慰安妇题材纪录片《三十二》

2016年04月13日 11:08 来源:扬子晚报 参与互动 

  导演郭柯将原版拷贝捐赠给利济巷馆。实习生 张君妍 新华报业视觉中心记者 乐涛 万程鹏 摄

  4月12日,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下文简称利济巷陈列馆),年轻的“80后”导演郭柯将其历时两年拍摄的慰安妇题材纪录片《三十二》的原版拷贝捐赠给该馆。该片纪录了生活在广西桂林的一位九旬“慰安妇”老人和她的混血儿子,因当时全国仅有32位“慰安妇”幸存者,故为该片取名《三十二》。利济巷陈列馆将其永久收藏并在展厅内放映。

  扬子晚报记者 于英杰

  纪录片《三十二》的拍摄完全出于一个偶然机会。郭柯说,2012年6月,他在微博里看到一篇“中国慰安妇生下一个日本孩子”的故事,立即被老人的故事所触动,于是通过朋友介绍,联系到了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在苏智良教授的支持和帮助下,郭柯找到了住在广西偏远农村的九旬老人韦绍兰。

  韦绍兰老人生于1924年农历7月27日。1944年,侵华日军发动企图打通中国大陆南北交通线的“一号作战”计划,同年入侵广西,占领荔浦。韦绍兰被扫荡的日军发现,抓到位于桂林市荔浦县马岭镇的一处慰安所,度过最为黑暗的3个月,后逃出慰安所,却发现自己在被日军强奸期间怀孕。担心未来自己不孕的她生下这个“鬼子兵”,随养父姓,取名为罗善学。

  36岁的导演郭柯找到韦绍兰老人后,半年时间里三次前往广西,陪老人吃饭,唠家常,但很少提及1944年那段不堪的日子。然而,郭柯渐渐发现,这位老人虽然在战争期间受尽折磨和屈辱,战后也无法逃离贫穷与唾弃,但她在生活中忍着病痛洗衣、种菜、喂鸡,时常笑唱山歌、感恩社会,“只愁命短不愁穷”。

  老人顽强的生命意志深深感动了郭柯,他决心要把韦绍兰的故事拍摄下来,将这位老人身上强大的精神力量带给观众,同时也让这段历史故事世代保留。在制片人陈伟雄支持下,2012年12月,影片顺利开拍,由于当时全国仅剩32位“慰安妇”幸存者,故将片名取名为《三十二》。该片全长达40分钟,曾在国内外多地展映,获得很多奖项。

  “韦绍兰和儿子都是日军侵华和慰安妇制度的受害者。前几年,我们捐赠他们2万,带他们到日本控诉,并发起寻找罗善学生父的活动。”苏智良表示,罗善学的生父肯定是找不到的,但想通过这个行动,提醒世人对慰安妇的关注。

  “总有一天,世人会知道,丑的不是我,丑的是日本政府和日本军人。” 韦绍兰老人说。

  郭柯表示,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是亚洲最大、唯一经在世“慰安妇”指认的以“慰安妇”为主题的纪念馆,也是《三十二》最合适的归宿。继《三十二》之后,郭柯于2014年初开拍了又一部“慰安妇”题材纪录片《二十二》,目前该片已完成摄制。郭柯表示,该片展现了分布在全国五省20多位“慰安妇”制度受害者的生存现状,将来也会捐赠给利济巷陈列馆。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张建军馆长说,目前利济巷陈列馆关于慰安妇史料的文物约有1600件,其中视频资料19部。纪录片《三十二》是该馆开放以来首次收到的捐赠,接下来将在馆内放映这部纪录片,让更多海内外人士了解“慰安妇”受害者的经历,牢记这段历史。

【编辑:魏巍】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