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苏雷新书《地安门》京味儿浓郁 或改编为影视剧

2016年06月07日 20:0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苏雷在接受媒体采访。上官云 摄
苏雷在接受媒体采访。上官云 摄

  中新网北京6月7日电(上官云)“作品靠大量讲究的细节构成、有着令人过目不忘的人物,这才是好小说。”7日下午,作家、编剧苏雷在北京接受媒体群访,谈到创作新书《地安门》的过程及写小说的心得。他表示,书中提到的人物基本都有原型,“我也挺怀念我年轻的时候”。

  苏雷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编剧。他于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其戏剧作品曾获全国优秀剧本奖,中国戏剧家协会“金狮奖”。小说作品亦数量颇多,有《八戒》《下辈子变只鸟》等。新作《地安门》的背景取自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北京,以主人公陈星的视角讲述了居住在地安门大楼里的四邻好友的成长故事。

  “书中提到的小伙伴们都有原型。”苏雷表示,限于篇幅等原因,很多情节不能全部写进去,不得不放弃。他同时也谈到了衡量作品好坏的标准:“好作品都是要靠大量讲究的细节,也就是桥段来构成的”。

  当了多年的编剧,苏雷在创作中很讲究“对话”以及人物形象塑造。他认为,好作品除了有故事,还得有令读者过目不忘的人物,“这点其实很难做到。读者看完了能记住书里的人物,那才叫好小说”。

  此外,苏雷将自己的创作戏称为“兴风作浪”式的写作。他说,自己在年轻的时候交了许多朋友,更曾结识马未都、王朔、冯小刚等一帮悟性极高的兄弟,“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干得风生水起,我这也是重操旧业了”。  

  去年,电影《老炮儿》上映,很多人对冯小刚饰演的“六爷”颇为欣赏,北京方言也火了一把。在《地安门》中,从语言到情节,亦流露出浓郁的“京味儿”。苏雷说,这并非自己刻意雕琢的结果,“写作中我习惯用北京话,就会有地域特色”。

  “这部小说浓缩了很多故事细节,都可以敷衍成独立的作品,目前已有很多影视公司看好这个大IP项目。”不过,苏雷表示,如果《地安门》改编为影视剧的话,自己不会去亲自编剧,“最多是在一旁提提建议”。(完)


【编辑:张曦】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