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信息

内地百余文博专家互享丝路文物保护的“科技因素”

2016年08月16日 20:0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网兰州8月16日电 (记者 冯志军)丝绸之路文物保护科技研讨会——全国第十四届考古与文物保护化学学术研讨会16日在兰州召开。来自全国19个省市54家文博单位以及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110余位专家学者,针对丝绸之路文物保护领域的科技创新建言献策。

  由中国化学会应用化学委员会和考古文物保护化学委员会联合主办,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承办的此次会议,围绕丝绸之路沿线古遗址保护、实验室考古发掘、可移动文物保护与修复等领域热点进行研讨,并分享近年国内外文物保护方面的科研成果及保护新技术、新观念。

  在长期从事文物保护研究的中国科技大学教授龚德才看来,可被视作一门学科的文物保护和医学非常相像,都是“看病”,不同的是后者是为能说话的人治病,但前者诊疗的对象是不能说话的文物,难度更大,这就需要不断引进科技创新,从宏观和微观等多个途径对文物“问诊”。

  龚德才表示,传统考古以器物为主,因技术限制,土壤里残留的东西和文物表面肉眼看不见的东西长期被“忽视”,但这些恰是可以给考古方面提供很重要的史料。近年来,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文物保护与科技的联系可日益不可分,比如考古勘探中已借此实现了“上天入地下海”的飞跃。

  中新网记者梳理发现,作为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地处西北内陆的欠发达省份甘肃近年在文物保护领域与“科技”一词的联系日益紧密。其中以古老的文化遗产敦煌石窟与现代科技创新融合的“数字敦煌”最被外界所熟知,它打破时间、空间限制,满足人们对敦煌瑰宝的游览、欣赏、研究等需求。

  “今年,‘数字敦煌’展参加了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是全国文物领域唯一参展的科技创新成果。”甘肃省文物局副局长白坚透露,近年来,在敦煌研究院的示范带动下,甘肃考古与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文物保护科学研究水平和技术研发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白坚表示,针对眼下考古与文物保护工作还存在经费投入不足、保护机构分布不均衡、保护专业技术人员匮乏等问题,希望与会者“不拘一格”交流彼此研究成果,探讨研究方向,以提高此领域的保护研究水平。(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