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重庆湖广会馆移民博物馆重修开馆 引众人新春“寻根”

2017年01月28日 20:2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重庆湖广会馆移民博物馆重修开馆引众人新春“寻根”
    重庆湖广会馆移民博物馆为游客提供仿制的清廷“迁移执照”,方便游客体验“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 刘贤 摄

  中新网重庆1月28日电 (记者 刘贤)“在重庆住了几十年,知道有‘湖广填四川’的说法,但究竟怎么回事就不清楚了。”28日,80岁的陈女士一家四口专程驾车前来参观重新开馆的重庆湖广会馆移民博物馆。

  明末清初,经历50余年战乱的巴蜀地区荒凉破败、土旷人稀,史料记载残存人口仅五六十万,为历史最低。顺治康熙年间,清廷奖励各省官员招民入川垦荒,出现了近百年的“湖广填四川”百万移民运动。

  位于长江畔、东水门桥下的重庆湖广会馆是为史证。它是禹王宫、广东公所、齐安公所等清代古建筑群及仿古建筑群的统称,占地超1.8万平方米,是中国最大的古会馆建筑群,黄色外墙、飞檐雕梁,极为醒目。其内建有湖广会馆移民博物馆,闭馆施工后,于中国农历新年的正月初一(28日)正式向民众开放。

重庆湖广会馆移民博物馆为游客提供仿制的清廷“土地执照”,方便游客体验“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 刘贤 摄
重庆湖广会馆移民博物馆为游客提供仿制的清廷“土地执照”,方便游客体验“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 刘贤 摄

  当日天阴,时有霏霏细雨,但湖广会馆的禹王庙会开幕,处处可见的大红灯笼、冒着热气的八省古法小吃、排着长队进馆的游客,以及着汉服、祭禹王的中华传统祭祖仪式,都载满了中国春节的热闹。

  新开放的博物馆是民众的首要目的地。进门右手边桌上摆着笔墨和一叠仿清廷颁发的“迁移执照”。薄薄一张纸,上书“通行遵照”四字,有“奉诏徙川”“沿途关防核照准行”等字样。游客可将户主、家属几人等信息填入其中带走,开始“入川”之旅。

  名为“湖广填四川”,其实江西、陕西、广东、福建、浙江、贵州、云南等各省皆有民众入川,或行水路,或走陆路。采用现代技术,游客观看大屏幕上的乘船入川视频,会感受到溯长江而上、途径三峡各处险滩恶浪的颠簸。独轮车上“三件宝”干粮、铁锅和食盐,以及风餐露宿、攀援栈道等场景还原,让人对陆路入川的艰险也可感知一二。

  当时的移民主体是农垦移民,入川后要办“土地执照”。时人剥树皮、插茅秆标明土地界限,甚至“手指某处至某处,即自行为业”。初期入川移民的土地十分宽阔,“跨山逾岭,常数十里”。游客也能拿到一张土地“官契”,可自行书写多少亩田地,有“重庆府户政司”的落款为证。

重庆湖广会馆移民博物馆还原移民商贸城市重庆的商号。 刘贤 摄
重庆湖广会馆移民博物馆还原移民商贸城市重庆的商号。 刘贤 摄

  移民将辣椒、早熟水稻、玉米等农作物带到巴蜀地区,复垦荒地。耕地面积由康熙年间的12万余亩增至雍正年间的1200余万亩。

  同时,商业移民涌入,重庆逐步成为一座移民商贸城市。嘉庆年间在重庆有牙帖(营业执照)的商人共109行,几乎全是外省人,形成善营药材山货的江西帮、长于棉花杂粮业的湖广帮、开设票号的山西帮等十二省客商行帮。博物馆的“字水街”一展当时繁华:日升昌票号(金融机构)、庆余堂药材铺、聚福长山货号等商铺林立,小面担、力帮挑夫、修脚摊等沿街揽客。

  这场300多年前的移民运动,是巴蜀地区的一次大开放,川渝人口结构和空间分布发生巨大变化。

  移民的文化已与巴蜀当地文化交织相融,包括官话口音和食物菜品。

  许多重庆人早已不知祖上是哪省移民。连陈女士和老伴李先生这样的耄耋老人,也说不清这个问题。带着上海两位妹妹来观展的李海荣说,这里展现的是几百年前的移民历史,其实中国改革开放后,各地间的物流、人流愈加频密,早已四海一家。

  身处中国西部的重庆在“湖广填四川”时期,既是接纳移民的城市,也是再向四川扩散或二次移民的“中转站”。数百年后的今天,当地又着力内陆开放,吸引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民众在此留学、工作乃至定居。移民的汗水浇灌此地商贸文化。因此,对移民文化好奇者不在少数。

  湖广会馆工作人员杨译告诉中新网记者,当日虽是习俗上应祭祖拜年的正月初一,早上9点开馆到下午3点已有近千人携老带幼进博物馆参观。其中,外地人和重庆本地人占比约四六开,还有一些外国游客。

  这数量大大超出馆方预计。“不过想想也在情理之中。”杨译说,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过春节不仅是吃年饭穿新衣,这种关系人口构成的历史文化展览也适合家人一起观看。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