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记录片《茨朗的孩子》封镜 追踪贫困山区孩子十年成长历程

2017年02月08日 21:5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记录片《茨朗的孩子》封镜追踪贫困山区孩子十年成长历程
拍摄期间,茨朗村五六百名村民参加升旗仪式。 钟欣 摄

  中新网毕节2月8日电 (记者 杨茜)追踪贫困山区孩子十年成长历程的田野调查式纪录片《茨朗的孩子》,8日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田坝镇茨朗村封镜。

  该纪录片是由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出品,联合深圳晚报社共同摄制的超长纪录影片,聚焦了自2006年在茨朗小学读书的孩子的成长经历。

  本片于2016年9月1日在北京开机,拍摄了贵州省茨朗人刘莉到北京师范大学报到的镜头。摄制团队与当年的数百名“茨朗孩子”相约,在2017年春节期间重聚茨朗小学,共同完成这部纪录片。

  本片的拍摄得到茨朗的孩子们、当年的教工和父老乡亲热烈响应,尤其是当年茨朗小学的孩子,自发联络当年的小伙伴,制作通讯录和照片、数据对比档案,配合摄制团队开始筹备工作。

  2月4日,导演刘深率摄制组在茨朗村实地拍摄,采访了40多名当年在茨朗小学读书的孩子,这些专程从各地赶回家乡的茨朗孩子,有的考上了大学,有的自主创业,有的外出打工。他们回到自己的家,回到熟悉的母校,重走当年上学的72道拐山路,面对镜头感慨万千。

  茨朗村是贵州省最贫困的乡村之一,这里聚居着汉族、彝族、苗族、白族、穿青和蒙古族等多民族的同胞。刘深是第三次来到茨朗。

摄制组正在拍摄。 钟欣 摄
摄制组正在拍摄。 钟欣 摄

  十年前,孩子们最远的要走三四个小时才能到学校。遇到下雨天,山路泥泞不堪,有的孩子不得不在书包里备一套衣服替换,或是带着牙刷把鞋刷干净,再进入教室上学;河水暴涨时,有的孩子需要趟过齐胸的河水过河。在希望小学建成之前,这里的教育经历了农家私塾和旧小学时期,私塾在百姓家堂屋上课,旧小学只有四间低矮、昏暗的教室,两块砖头一块木板就是课桌,从家里自带板凳,27平方米教室塞了90多个孩子,不同年级只能挤在同一个教室里上课。

  刘深说,现在的茨朗村变化很大,进村的公路修通了,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也改善了。

  刘深十年前来到茨朗是以记者的身份,当年拍摄了大量照片和视频。刘深介绍,本片通过真实呈现茨朗的孩子十年的生存状态和成长轨迹,反映少年儿童面临的生存和成长的困境,并意在寻找有效的解决的途径和方式。

  这次纪录片的拍摄同时也是一次社会调查,借鉴科学的田野调查方法,通过十年时间跨度的前后对比,为大山里的孩子们教育问题提供科学数据,形成贫困山区儿童教育问题社会调查样本,对于扶贫工作如何以人为本,教育为本,如何建立培育贫困山区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和智力培养的机制等具有参考价值。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执行院长何小青先生认为,作为电影专业院校,要致力于让未来的电影人不仅仅局限于课堂的理论学习,更要以人文理想和家国情怀,以专业的电影视角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担当社会责任,这是至关重要的一课。(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