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学生回忆柯俊院士:九十多岁时他还每天爬楼上班

2017年08月15日 14:52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 

  上午送别百岁“贝茵体先生”柯俊院士 当年的学生回忆

  九十多岁时他还每天爬楼上班

  本报讯(记者孙乐琪)悼念的花圈摆满厅堂,静默的人群排起长队……今天上午,在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年轻的学子和白发苍苍的学者共同送别年逾百岁的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国际著名材料物理学家柯俊先生。由于在钢中首次发现贝茵体切变机制,柯俊被尊称为“贝茵体先生”。数十年科研生涯,他的研究始终不离钢铁,被称为中国冶金界“一代宗师”。

  北科大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潜伟是柯院士的“亲学生”。1997年,20多岁的他进入北科大读博时,柯院士已经是八旬高龄了,给他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师对待学术的严谨态度。入学之初,柯院士就指导他读英文原著,每月提交一篇心得体会,每学期至少参加一次英文研讨会。2001年,潜伟毕业时,85岁高龄的柯院士亲自为他修改论文,从初稿到成稿,七易其稿,最终从预备春季答辩改到了夏季。“就在答辩前一晚,柯老还查出几处小错,打电话叮嘱我注意。带有先生笔迹的论文草稿我珍藏至今,时刻给自己警示。”

  此后,潜伟留校继承了柯院士的“衣钵”,也成了他的同事。“九十多岁的柯院士还是每天上班,办公室在3楼,他天天自己爬上来。”早年留学英国的柯院士,时刻都保持着绅士般的风度,衣着得体,为女士开门也是习惯。“有一次,在学校内部会议上,我没有穿正装,还被老师‘批评’了。”潜伟说。

  原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副秘书长褚幼义已年逾八旬,他是柯院士的“老”学生、“老”同事。“柯院士是中国第一个金属物理专业的创始人,那是在1956年,北京科技大学当时还叫北京钢铁学院。当时,柯老师就给我讲过课。1957年,我毕业留校了,在金属物理教研室工作,直接在他的领导下。他是当时物理化学系的系主任,我是系秘书。”褚幼义与柯院士相识超过60年,除了学术上的严谨态度以外,给他印象最深的,就是柯院士对待学生和后辈的亲切和爱护。“很愿意和学生交流,为人非常随和。我时常到家中请教,每次离开柯先生都要送到门口。”“师生”间对学术问题的热烈讨论常常是意犹未尽的,“有一次,晚上十点我起身告别,柯老师送到门口又讨论起来,就一直站在门口聊到深夜。”

  褚幼义最后一次见到柯院士是在去年,“柯老师的百岁诞辰庆典时,我因在外地出差,没能参加。回京后,我到家里拜访。”褚幼义回忆,临走前,百岁的老院士依然照例要起身相送,“不让我扶,坚持说自己可以慢慢走。送到电梯间,还嘱咐我不要上错电梯。”说到这里,褚幼义感叹,“柯老师直到最后还是这么厚待学生。”

  中国科学院力学所研究员卢锡年与褚幼义是同班同学,他也来送别老师。“柯老师是大学阶段给我影响最深刻的一位老师。”卢锡年说,1956年,柯院士为当时的金属物理专业开课讲了8讲“位错理论”。“可以说,这8节课引导了我的一生,是打开我物理眼界的窗口。我第一次知道,在‘傻大黑粗’的钢铁中,也有这么漂亮的物理模型能够建立,当时我不禁感慨,这简直是一个天才的设想。”这是一个后来影响深远,但在当时尚未被公认的理论,柯院士将它“带”回中国,传递给学生,“可以说,他是一直走在学术前端的人。”

【编辑:官志雄】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