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蹈评奖活动闭幕

2017年09月07日 21:1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蹈评奖活动闭幕
    舞蹈《生在火塘边》。 宋明 摄

  中新网凉山9月7电(汤雁 邹立杨)记者从四川省凉山州委宣传部获悉,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办,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承办的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活动6日晚在四川凉山州西昌市落下帷幕。7日,经过评委会最终的严格评选,《长鼓行》、《生在火塘边》、《长长的辫子》、《银塑》最终得分分列终评前三名。其中,《长鼓行》与《生在火塘边》分数一致,并列第一。

舞蹈《长鼓行》。 宋明 摄
舞蹈《长鼓行》。 宋明 摄

  在最后一晚的评比中,除了较为熟悉的藏族、彝族、朝鲜族、蒙古族舞蹈外,还有畲族、苗族、哈尼族的作品参与到评奖中。参评作品表现的内容也是多种多样,各放异彩。呼和浩特民族演艺集团民族歌舞剧院有限公司的舞蹈《爷爷们》展现了全面小康社会到来之际,老年人退休生活的新气象。爷爷们身穿蒙古族传统服饰,头戴时髦的黑墨镜和鸭舌帽,跳起“流行舞”,手中的拐杖时而变成马头琴,时而变成水烟袋,舞蹈结尾还摆好Pose集体“自拍”,十分有趣。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的作品《阿嘎人》展现的是藏族人民“打阿嘎”过程中丰富多彩的生活,在劳作的过程中有爱情故事,也有嘻闹的场景,还有动听歌声的传唱。

  中国舞蹈自古便有“无鼓不舞”的传统,“鼓”在民族民间舞蹈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在第三场的演出中,观众看到了各式各样的“鼓舞”。《长白又一春》使用朝鲜族的长鼓、扁鼓作为道具舞蹈,展现“师道”在艺术发展中的传承性;《风起苗舞》将苗族汉鼓、雨棍、沙锤、风铃等乐器搬到舞台上现场演奏,还有艺术家引吭高歌演唱原生态苗族歌谣,表达姑娘们在春耕季节的希望和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山之子》使用哈尼族的铓鼓为演出道具,演员们现场一起打击的鼓点振奋人心,让人们感受到哈尼族人民的热情。

  第十一届“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通过三场精彩的角逐,涌现出了许多极具民族特色的优秀民族民间舞精品。中国舞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罗斌表示,本届“荷花奖”在题材、内容、体裁多样性上有所突破,许多作品摒弃过多的套路,回归到舞蹈本身,编导在创作的过程中深入生活,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在其中,呈现出舞台上异彩纷呈的样貌。

舞蹈《阿嘎人》。 宋明 摄
舞蹈《阿嘎人》。 宋明 摄

  在今年的终评中,大量有趣新潮的汉族作品涌现出来,针对这一现象,北京舞蹈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潘志涛表示,民族民间舞应该植根于人民,由人民表演,由人民传承,汉族人民虽然越来越城镇化、都市化,但编导更应当坚守住文化之根,才能创作出更多贴合群众,反映时代风貌的作品。潘志涛肯定了年轻一代编导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也同时指出了他们存在的问题。“民族民间舞的创作首先一定要熟悉民族,那些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式的采风无益于作品的创作,一个严肃的艺术家,一个有工匠精神的文艺工作者要踏实的走向民间,甚至于倾尽一生才能钻研打磨精致的作品。”

  潘志涛认为,今年“荷花奖”评奖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千人一面、过分抒情的作品还有存在,课堂组合性质的作品也时有出现,面对这一现象,民族民间舞的创作对编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握住民族性与风格性,注重作品感与完整性,才能打破创作思维上的瓶颈,让更多精品力作如荷花般绽放舞台。(完)

【编辑:姜贞宇】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