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学者聚首共议“中国设计”40年经验与模式 强调文化认同与自信

2018年03月26日 11:1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学者聚首共议“中国设计”40年经验与模式强调文化认同与自信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致辞 钟欣 摄

  中新网北京3月26日电 (记者 应妮)“中国设计40年——经验与模式”国际学术研讨会日前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举行。“以深厚的人文精神去理解、以高度的文化认同去设计”成为与会者的共识。

  今年是中央美术学院成立100周年,院长范迪安表示,建校100周年之际举办此次盛会,其宗旨是梳理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设计艺术与设计教育的发展脉络,深入总结历史经验,交流探讨中国设计与设计教育的未来之路。40年来中国艺术设计的发展呈现出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从小变大,由微变强;二是从吸收外来经验到适应本土发展;三是从设计本体走向广义的设计社会学。

  在他看来,如何让中国设计大有可为,一方面不仅要继续面向世界,研究和吸收国际设计与设计教育的新的经验;另一方面更要瞄准中国需要,研究中国问题,服务国家建设,面对民生现实,弘扬中华民族“工匠精神”,在设计教育上要更着眼于培养具有全面素养和优秀创作才华的新型人才。

“为中国设计——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科成果展”现场 钟欣 摄
“为中国设计——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科成果展”现场 钟欣 摄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院长王中教授在“艺术引领城市创新”的发言中指出,如果把改革开放40年建成的深圳说成是第一代城市,他称之为“观世界”,第二代城市则是以浦东为代表“融世界”;站在今天的历史节点上,我们的世界观应该是什么?大家一定要知道评价一个城市的标准正在发生转变,城市正在从围绕经济转向围绕文化,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正在向文化积累厚重的城市转移,这是一种趋势。

  他直言,城市建设和规划现在正面临着一个范式转型的时代,今天比以往任何时期的城市建设都更加复杂,原来的范式基于学科的纵向划分,城市建设先搞规划,规划完了是建筑师,建筑师之后是园林景观,最后再请几个艺术家装点雕塑,这种方式已经完全不适用了。在他看来应该创造一种“横向机制”。这种机制让艺术家、规划师、建筑师、工程人员甚至市政人员结合成一个整体,进行一种新机制下的工作,才可能探讨一种新的可能性。

  而在经济的全球化、交流的网络化的大背景下,设计领域在坚守传统学科门类的基础之上越来越受到科技的影响也成为中外专家们的共识。专家们认为,近几年来,数字科技的发展及其在设计领域的应用造就了一种设计的虚拟化趋势,作为数字科技尖端应用的虚拟现实技术(VR)已经为今天的设计师提供了强大的工具。技术的革新为当下和未来的设计带来了全新的形态及可能性。

  引起众人热烈讨论的另一个话题是中国设计师如何探索中国设计自身的品牌与道路模式,塑造“中国设计”的国际形象。

  西安美术学院院长郭线庐以古城西安的变化为例。随着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的确立,老城区和新城区发展建设之间相互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设计创新驱动在西安未来的发展中将产生巨大能量。

  他坦承没有现成的案例可以借鉴,既要考虑历史文化的传承保护,又要发挥文化的实用价值,所以总体设计和规划的理念要在古城发展建设中,起到引领社会创新、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消费转型的作用。哪些区域和遗址必须保留?哪些可以用现代技术去保护,哪些可以拆除后进行重新规划,哪些能将传统和现代很好融合等等,都是西安在城市建设规划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产业与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王曙光则表示,最好的城市和乡村规划师、最优秀的动漫设计师、蜚声世界的国际电影导演、享誉世界的建筑设计师等等,都是最理解本民族文化传统、最善于利用本民族的文化符号、最懂得利用自己的文化元素打动世界的人。所以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好的理解自己的历史和传统,是这一切的出发点。

  “中国文明绵延数千年,内涵极为博大精深,这个漫长的有着独特价值的文明正是一个巨大的IP宝库,各方面的可视元素以及不可视的哲学思想元素极其之多,宝贝俯拾即是,就看我们自己的挖掘能力、理解能力、消化能力跟把握能力。”他说。

  此次研讨会分为了“战略·决策”、“文化·选择”、“城市·创造”和“教育·未来”四个板块。“为中国设计——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科成果展”同期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展,展览包括“国家形象设计”“奥运设计”“国家重大庆典礼品设计”等12个单元,将持续至4月25日。(完)

【编辑:于晓】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