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庞余亮新作《有的人》:父亲眼中有什么

2018年08月02日 18:5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庞余亮新作《有的人》:父亲眼中有什么
    寄予文 摄

  中新网北京8月2日电 (记者 高凯) 诗人、作家庞余亮近日推出新书《有的人》,作品通过三名主人公的中年境遇,讲述了中年人的妥协史,亦呈现了父亲的心灵成长史。

  庞余亮著有长篇小说《薄荷》《丑孩》等作品,有部分作品被译介到海外。获得过柔刚诗歌年奖、汉语双年诗歌奖、紫金山文学奖、扬子江诗学奖等。

  此次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小说《有的人》讲述了三流诗人彭三郎、白若君和陈皮的中年际遇。中了“诗歌之毒”的他们经历了激烈的青春之后,终于走入平缓的中年。彭三郎对父亲的恨似乎与生俱来,生活的内核全是父亲带来的梦魇,他的劣迹与暴力悬在彭三郎的脑海挥之不去。在对父亲的追思中,彭三郎写下了怀念父亲的散文并获得大奖。可没想到,大奖给三位诗人的命运,带来更多的戏剧性和荒诞感。从庸常生活中脱了轨的彭三郎甚至还失去了自己的名字……

  这部新作中,庞余亮开篇写“父亲是最孤独的人,因为他们总是先死”。他认为,在中国,每一个儿子成长所需的最残酷的代价就是父亲之死,父亲过世,是一个男人走向成熟的转折点。

  “小说当中有关于父亲的一个话题,朱自清的《背影》我们总是看到父亲的背影,但是我们没有把父亲爬过站台的那个胖胖的身子掰过来,直面跟他对视,看看父亲的眼里有什么?父亲的表情是怎样的。我觉得看着父亲的背影我们永远长不大,永远超越不了。这个小说有一个野心就是想把父亲掰过直面父亲。”庞余亮说。

  日前,围绕这部作品在京举办了一场名为“我们如何做父亲?又该如何做儿子?”的分享会,《有的人》作者庞余亮、作家毕飞宇、、作家出版社社长吴义勤、《文艺报》文学评论部主任刘颋、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大先就《有的人》进行了对谈。

  作家毕飞宇近日在谈及该作品时谈到自己的写作中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写写知识分子和诗人。“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始终对写作这两个群体抱有很强的恐惧心理,我不知道一写下去之后什么时候头才能冒上来。王干老师讲在第五代电影导演里面父亲是缺失,我们回视新时期的中国文学就会发现,诗人这个形象在当代文学里也是缺失的。”

  毕飞宇认为庞余亮的《有的人》功莫大焉的是在当代文学史中补上一个彭三郎这样的形象,他认为《有的人》看似是讨论父与子的关系,而在他看来,这个作品更多在讨论诗人和现实的关系。“这才是小说最要紧的地方,现实的生活如何让一个成长为有诗心的人并努力去完成他的诗,然后现实出现了种种困境,他试图去抗争并头破血流,到最后他选择了向生活妥协。”毕飞宇说。

  《小说选刊》副主编王干从最近上映的电影《邪不压正》谈起,他谈到电影中李天然面临的一个困惑是谁是他的父亲,他有洋爸爸、有中国爸爸、有师傅,但是电影里面始终没有出现他真正的父亲在哪里。“关于父亲思考,从第五代导演到姜文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中父亲常常是缺席的,比如《黄土地》《红高粱》。”

  庞余亮称,在创作该作品的十年过程中,他去过无数次敬老院,主要是民办的敬老院,“你到了民办敬老院之后你就知道一个晚年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父亲,我们的未来是一个什么样的未来,以及我要如何做儿子。这两个话题是同一个话题,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如何做一个好父亲,在过程当中要不停地把父亲消化掉,消化你的亲生父亲,消化你的精神父亲,消化完了之后你才会成为一个成功的儿子,否则你不能成为儿子,你只能复制,复制父亲的悲剧。”(完)

【编辑:陈海峰】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