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顾庆林:燕青拳若丢失太可惜

2018年12月22日 03:56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 

  顾庆林:燕青拳若丢失太可惜

  自12岁拜师习武,顾庆林就与燕青拳结下了不解之缘,迄今已有三十多年。

  有道是“燕青架子秘宗拳,一代一代往下传。”作为传统武术中的古老拳种,燕青拳在历史上留下过许多威名。如今,亲眼目睹着这一拳种乃至中国传统武术的日渐衰退,顾庆林深感责任重大,“要把传统武术这门国粹发扬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一定要好好继承这一拳种,不走样地一代一代传下去。”

  顾庆林,1970年3月生于河北省沧州市青县,燕青拳传人,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燕青拳研究会会长。顾庆林自幼习武,12岁正式拜师,曾先后跟随倪凤来、杨茂林学练秘宗拳(即燕青拳),练过铁砂掌、鹰爪功、燕青架子功、八极拳、太极拳等,后拜八卦掌第四代传人、原公安部总教练马传旭为师,习练八卦掌。1991年,顾庆林参军入伍,在北京卫戍区某部仪仗队连续九年担任执行队长,曾被誉为“军中一把刀”。2009年,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国庆大阅兵中,顾庆林担任特种兵方队总教练。

  燕青拳出自少林高僧

  “我从12岁开始学练燕青拳。”燕青拳传人顾庆林说,燕青拳的起源有着多种传说,“有说此拳乃达摩所创,也有人传这个拳是《水浒传》中卢俊义传给燕青,经燕青改编后形成燕青拳,据我考证都没有依据。”顾庆林说,目前流传最广的是烧火僧紧那罗创立此拳,紧那罗和尚原为少林寺一名烧火僧,元朝末年,刘褔通领导的红巾军攻打少林寺,众僧不能抵抗,紧那罗和尚手持一条烧火棍喝退红巾军。“说紧拿罗所创也比较牵强,少林寺供奉他,是因为他护寺有功。还有说此拳为颜青和尚所创。他有一师姐(为道姑)练秘宗拳道,故称‘一路秘宗,二路燕青,燕青秘宗不分家’。”顾庆林说,“我与很多同门都认为,燕青拳出自少林,这一点是没有疑问的。燕青拳不是一个人所创,而是少林寺历代高僧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拳种。”

  “燕青拳的叫法很多,有称秘宗拳、颜青拳的,也有称弥祖拳的,还有人称它是迷踪拳、迷踪艺。”顾庆林说,在有据可查的历史之中,近代燕青拳皆传自山东岱州人孙通,“他三进少林学艺,苦练数十年,得到真传,后因误伤师妹逃到沧州。如今沧县、青县、黄骅、东光一带所练的拳,都是孙通所传。”

  练拳不练功 到老一场空

  “在沧县一带,此拳称燕青,而在青县、东光一带,此拳称秘宗拳。”据顾庆林介绍,孙通传艺于诸位弟子,霍元甲的祖上就是孙通高徒。众多弟子之中,孙通有一位高徒名为周达,他将一身绝技传于沧州青县大许庄赵家祖上,老赵家又流传至今。顾庆林说,自己所学练的燕青拳,就源自这一支。

  沧州一带历来武风盛行,村里都有拳房,自幼爱好武术的顾庆林,每天晚上都要去练拳,父母为此总埋怨他不好好学习。“我12岁时在本村拜师学艺,后来又跟着舅父学习,他是燕青拳的高手。”与许多拳术不同,学练燕青拳,得先拉三年架子功,顾庆林说,“架子功,又称燕青架子功,也叫母拳。燕青拳的所有动作,都来自于母拳。这其实也是桩功,它有108式。”

  燕青拳拳术完备,内容博大精深,技法上以靠、抱、粘、拗、顶、弹、拨、挎、掸、提、撩、缠、击、拦要诀为精华。“太极拳讲究以柔克刚,通背拳大开大合,放长击远,形意拳练的是冷弹快脆,八极拳的特点是刚猛。八卦掌练的是缩小绵软巧。每一种拳都有它的风格,而燕青拳,可以说是比较大成的拳,每个门派的风格在里边都能找到。”顾庆林说。

  武术这门国粹要传承

  1991年,顾庆林参军入伍,在部队上呆了19年,也把自己的一身武艺带到军中,“因为我练武,所以很受益。我腿部力量特别强,立定跳远我能跳两米九六,五公里我跑十七分多。”2010年,顾庆林退伍转业,保证工作之余,他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燕青拳的传承之上。传艺授徒,顾庆林有着严格的要求,特别是教徒方面,有三不教:“一不教贼子,二不教狂徒,三不教无义之徒。”

  2016年,北京市武协燕青拳研究会成立,“我们成立研究会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传播和弘扬传统武术。这个拳种会的人越来越少,练得好的人更少。很多习练者只练套路不懂拳理,还有的人对传统武术缺乏信心,或者保守思想严重,舍不得往外传。这样下去,燕青拳就会慢慢丢失,那就太可惜了。”

  为此,顾庆林牵头燕青拳研究会,到处奔走忙碌。“我们现在成立了五个训练基地,师傅全部利用业余时间义务教拳。我的心愿就是把我们的拳谱整理好,把不同分支的拳谱综合起来,利用现代手段,录制成影像资料传给后人。”顾庆林如是说。

  北京晨报记者 何安安

【编辑:张楷欣】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