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治“网络水军”别忘了其后的“金主”

2019年01月23日 15:36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 

  治“网络水军”别忘了其后的“金主”

  □陈广江

  搜索关键词明明看到文章却打不开,点击文章发现文不对题,污点不断的新闻人物铺天盖地都是正面报道……这些蹊跷事的幕后推手就是传说的“网络水军”。湖北、福建等地警方近日相继破获“网络水军”团伙犯罪案件,揭开了“网络水军”非法经营的手法和套路。记者调查发现,“网络水军”明码标价,通过删帖、发帖,有的用几十万元就能“操控”舆情。(1月22日新华社)

  “网络水军”早不是什么新鲜事物,甚至可以说自互联网开始普及就有了“网络水军”。其之所以屡禁不止、屡打不绝,主要是因为幕后推手未被斩断,滋生“网络水军”的土壤依旧存在。因此,除依法严惩“网络水军”之外,更应对恶意雇佣“网络水军”发布虚假信息的企业和个人,以及参与其中的“公关公司”、网络管理员等加大打击和惩处力度。打蛇打七寸,斩草要除根,强化“全链条”治理也应有重点,而“网络水军”背后的各色人等就是治理关键。

  谁在动用“网络水军”?一般来说,动辄豪掷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操纵舆情的幕后“金主”,都不是等闲之辈。据报道,有偿删帖的主要客户包括知名企业、演艺明星和政府官员,其中上市公司是重点客户,每年“3·15”前夕删帖公司的订单接到手软。正因为存在着旺盛的“黑色”需求,才催生了庞大的删帖产业链,据称全国每年删帖产业的收益数以亿计,从业人员数以万计。

  但从媒体公开报道看,一些删帖犯罪案件告破后,“公关公司”及其雇佣的“网络水军”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但那些花重金删帖的“大客户”却能幸免于难,甚至一些企业不配合公安机关的调查取证。有必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有偿删帖需求方的法律责任,依法严惩那些恶意雇佣“网络水军”搅乱舆论的企业和个人。

  清除有偿删帖的利益链和滋生土壤,还需“疏”、“堵”结合,严惩违法犯罪团伙的同时,建立合法、正规、高效的删帖程序及投诉渠道,及时澄清恶意诬告、诽谤以及虚假不实信息,让被黑的企业和个人不用花钱删帖就能还原清白。对此,网络平台要承担起主体责任,严格约束网络编辑的管理权,别让不法分子有可趁之机,更不能出于利益睁只眼闭只眼。

【编辑:房家梁】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