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大儒”郑梦周:遍访明代新罗人聚集区 (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韩国大儒”郑梦周:遍访明代新罗人聚集区 (2)
2010年05月06日 13:58 来源:齐鲁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郑梦周与日照新罗村

  对于郑梦周到访日照新罗村的史迹,目前在国内可寻的记载不多,但是在当今韩国一直是比较热门的话题。一些远祖在日照的新罗后裔跨海来到日照寻根访祖,还有一些人(包括国人)在网站上发表文章探讨和纪念。一位名为李稷的韩国人撰文写道:

  “ 据祖上传说,我的先祖来自韩国永川市,新罗时期(唐朝)被贩卖到中国的东部沿海(日照县)作奴隶,后来在日照县的新罗村居住了许多世代。在唐宋期间,日照因为有盐场和盐官,成为琅琊一带富庶繁华之地,那里的新罗村人口也最多。明洪武年间,圃隐(郑梦周)先生出使中国到日照县。那时我的远祖任新罗村村长,圃隐先生及其随行人员就住在新罗村里。由于长期汉韩混居,那时山东沿海这样比较典型的新罗村已不多见。新罗村情况不是太详细,只是说在日照县南面的一个大盐埠和码头附近。离码头不远处有一座小山,曾经是远古中国人祭祀太阳神的地方,新罗村就坐落在其中一条山谷之中,人们以晒盐捕鱼和务农为生”。

  显而易见,李稷先生说的这个地方就是日照市涛雒镇天台山的汤谷。至今,这座山上还残留有新罗寺遗址。署名“汉城之花”的韩国作者在一篇文章中也谈过,据老家老人介绍,明洪武年间郑梦周在游历山东沿海一带时,访问过天台山山下新罗村和新罗寺,除了留下诗作《日照县》之外,还有另外两首。这就是本文提到的三首关于日照的诗。

  据说郑梦周到日照天台山新罗村办了三件大事。第一,出资在新罗村对面新罗寺附近建设新罗书院,成为新罗村有史以来第一所学校。第二,为了寻根续脉,郑梦周还特意从日照新罗村挑选了一批年轻后裔带回韩国。第三,在新罗村东侧凤凰山上的白果(银杏)树下赋诗并碑刻《日照县》。或许是他的家乡叫迎日县的巧合,异国他乡相同的崇日情结,使得他诗情大发,挥毫写下了“最先迎日上扶桑”等脍炙人口的诗句。

  日照新罗村的兴衰

  高丽大儒郑梦周游历日照新罗村的年代,是在明朝洪武年间。这说明日照一带的新罗村从唐朝一直延续到明朝初年,在山东沿海地区可谓是一个奇迹。但是,从已知的记载上,我们看到,在异国他乡顽强生存了几百年的日照新罗人史迹似乎在明朝戛然而止。究竟是何种原因导致了这种历史的断代?这是否与那时的社会动荡有关系呢?

  据史料记载,明朝建文年间(1399~1402年),燕王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战乱历时4年之久,莒州“百里无烟”。明代莆田人郑芸在《过莒有感》一诗中述说:“蓬蒿四十里,村舍两三家。”可见当初莒地是何等荒凉凋敝。最近发现的在佛教界引起很大轰动的“海曲秦氏石凤寺重修碑记”也证实:“然建文年间山火骤起,经书寺院毁于一旦”,日照新罗村也极有可能就在那时,因战乱和山火致使人口流散而消亡了。此后迁徙到这里的后人(日照秦氏)在新罗寺基础上,建造了石凤寺,据说石凤寺的石像就是借用了新罗寺的石像。令人惊喜的是,一年前,在天台山谷石凤寺遗址上,人们发现了这尊历经风雨和烟火的残缺石像。经初步鉴定,为初唐石刻造像,从而也证明了唐代天台山新罗寺和新罗村的真实存在。

  无独有偶,不久前,一台湾秦氏族人以“上元村人”的笔名在台湾论坛发表文章,文中援引父亲遗文说:天台山“望仙涧老母洞下尚有一寺,该寺初名新罗寺,为唐代新罗人所建。寺一侧有新罗书院,为明初高丽大儒郑梦周所建。然寺与书院于建文年间毁于山火,经秦氏重建,取名石凤寺,香火甚盛。石凤寺庙会一年一度,为涛雒一大盛事。无奈某年庙会上戏子以木刀杀人,石凤寺从此一蹶不振。时至清末,石凤寺与老母洞几成废墟,然莒国君祭祖碑、石凤寺重建碑、郑梦周所题‘日照县’之碑犹存”。

  然而令人痛惜的是,在清末日照教案事件中,寻衅前来镇压的德国军队在撤离天台山中的下元村时,动用马车数辆,运走望仙涧之莒国君祭祖碑、石凤寺重建碑和郑梦周所题“日照县”之碑三块。据说当年曾有人在德国皇室私人博物馆亲眼目睹了这些珍贵文物。但是“其后下落不明”。

  看来下落不明的不但有弥足珍贵的文物,那个在天台山繁衍生息了几百年的新罗村,也早在明朝中期,从人们的视线里突然消失了。

  中韩两国地缘相近,文化一脉相承,文化交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的隋、唐之前。从古至今,两国人民互相学习,彼此借鉴,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从新罗寺、新罗村,再到异国文人郑梦周,是一部连绵半个多世纪的中韩两国交流史。在这部历史里,既有隔海相望的乡愁,又有一衣带水的亲情;既有香火氤氲,又有烟火弥漫;还有那些流传至今的诗篇和故事。所有这些,都在日照的天台山上留下了难以磨砺的痕迹。

  范海钧 鞠志国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