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草莓产业“火”到大江南北 浙江建德生态农业露新颜

2015年10月27日 16: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网杭州10月27日电(记者 邵燕飞 实习生 王梦瑶)清早起床,建德莓农吴东良像往常一样走进了自己的草莓大棚,这几天他正忙着草莓苗的选种与运输以及大棚中各种设施的调节,因为转眼间又到了新一季的草莓栽种季节。在浙江建德,像他一样的莓农还有很多很多。

  建德市位于浙江省西部,钱塘江上游,一条富春江穿境而过,使其形成了全年均温17.4℃的小气候,日照充足,草莓在这片土地上已经有了二十多年的种植历史。在经历了引进试种、裸地栽培、设施栽培三个阶段之后,这一传统农业已经逐渐转变为建德生态农业发展的“先头军”,带动了建德农业产业升级的步伐。

  “走生态和谐路线”在如今的建德已经不再仅仅是一句口号,将“生态”的理念切实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果实,才能让“绿水青山”的生态福利变成老百姓腰包里的“金山银山”。从产业规范到生态富民,建德的草莓经历了探索转型的二十年,这一条生态致富之路记录了建德发展理念的转变,铭刻了这个山水之城农业的新兴。

  “倒逼”促产业规范 打造中国草莓之乡

  施肥、打药、种地凭经验、靠感觉……过去,建德的草莓种植不仅效率低下、收益较差,还面临着质量上不去、安全无保障等多种问题,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消耗了建德的农业资源,尽快从落后的发展方式中“走出来”,寻找一条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建德转型道路上亟待解决的“头等大事”。

  今年年初,媒体报道的一条有关建德一草莓种植户喷洒五种药剂,并计划隔天上市的新闻将建德的草莓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质检不合格、滥用农药、质量不过关……市场与民众的质疑纷至沓来,加大对草莓市场的监管,促进草莓产业规范化发展刻不容缓。

  然而,规范的产业化种植之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摆脱落后的种植模式既是“脱胎换骨”也是“涅磐重生”,在那之前,必将经历一段艰难的求索。

  全国人大代表吴东良是建德地区的一个草莓种植大户,他有着二十多年的草莓种植经验,如今已成为建德草莓的代表人物。回想自己刚种草莓时的经历,吴东良无不感慨,他告诉记者,那时候种的是露地草莓,没有大棚只能露天,种下后第二年才生。四月份开始上市,到五月份就没有了,效益比较低,遇到雨水天气草莓还会烂。

  正当农民为草莓种植焦头烂额时,政府送来了及时雨,草莓产业的产业化势在必行。

  “我们改进毛竹片大棚,再后来改成钢管(大棚),这些都是政府项目设施的扶持。”吴东良说。

  记者了解到,上世纪90年代开始,建德政府逐步加大对建德莓农的支持,除了在种植上进行科学的指导与培训,还加大投入,培育新品种“红颊”,帮助农民提高产量,增加收入。

  也就是在这个时间段内,掌握了科学技术的建德人,有了走出去种植草莓的底气。

  “目前种草莓的建德人有六千户左右,除了1千多户在建德本地种植外,其余都在外地种,他们分布在19个省市,南京、成都、武汉、西安、广州5大中心城市,租了4万亩土地在种草莓,一亩土地有3万块的收入。”在建德市委书记戴建平看来,莓农走出建德,是推动产业转型的重要途径,必须要大力支持。

  在这样的趋势下,草莓产业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简称“草莓办”)应运而生,该办主要负责建德草莓产业发展的日常工作。他们不仅面向莓农开展培训,推广科学种植,还帮助外地莓农维护他们的权益,使整个行业更加规范化。

  “草莓产业推进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以来,已经开了37个培训班,参加培训人员有3700多人,原来预计(来)2000个人左右,但很多在外地的莓农接到通知特意赶回来参加培训,超过了我们的预期。”建德市农业局草莓办副主任胡永善说。

  除了在建德本地举办培训班之外,草莓办还积极与外地莓农所在地联系,将培训带到了外地。7月18日应武汉黄陂区政府邀请,草莓办组织专家前往武汉进行培训,吸引了215人参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对于身在他乡的外地莓农来说,草莓办是他们维护权益的一个“保护神”,也是家乡了解他们的一个窗口。胡永善告诉记者,很多在外地的莓农都曾遭遇过土地纠纷,但是却得不到很好的解决,自身权益无法得到保障。为此政府鼓励异地莓农100户以上或种植面积达到1000亩以上的县级区域,建立建德莓农合作组织,每年安排3—5万元工作经费,帮助莓农在异地开展生产活动。

  从摸索到规模化种植、从“自家门前”到走向全中国、从“放养式种植”到专业产业化管理,建德的一条草莓之路走出了方向,走出了门路,走到了产业转型的新阶段。如今,倒逼出来的一条探索之路不仅红了草莓,也红了建德的农业。

  以生态理念兴业 打开生态农业新面貌

  如果说在过去,草莓是农民们收入的来源,生活的保障,那么如今的一颗草莓,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农产品,更是观光旅游、创意文化的载体。

  驱车行驶在建德周边的各个村落,随处可见成片的草莓种植大棚,而一些毗邻公路边的农户还竖起了观光采摘的广告牌,办起了“果蔬乐园”。

  “现在建德在往休闲观光的方向发展,搞立体农业,果蔬乐园能够把外面的游客吸引过来采摘,一方面宣传了我们的产品,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我们的效益。”吴东良介绍道。去年,他刚刚建起了自己的果蔬乐园,与周围的邻居合作,根据水果季节的不同,一批批开园。虽然是刚刚起步,可效益却非常好,过去几个月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采摘,“人多的时候我们这里停车都停不下了。”吴东良兴奋地说。

  果蔬乐园,过去被称为“采摘点”,是专门为都市人提供的一种休闲体验的观光地点。建德从去年开始着重拓展草莓产业的休闲观光功能,鼓励农户合作开办果蔬乐园,开始时只有五六个点,到今年增加到了十五个,吸引的都是长三角地区的游客,区位优势明显。

  立体观光农业不仅在建德“遍地开花”,建德人还将它带到了外地。

  “我们现在主要就是办采摘点,建在通往旅游景点的必经之路上,游客在旅游途中就会被我们的农业采摘吸引过来。”因为朋友的介绍,来自建德下涯村的叶祖辛成为了“走出建德”的莓农中的一员,来到了武汉开始了他的创业之旅。2014年他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武汉兴达康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将经营的主业放在了生态旅游的上面,“比如说武汉的木兰草原、木兰山、木兰天池、胜天农庄等等,这些景点附近都有我们的采摘乐园,虽然是去年刚刚开启的,但是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才摘。”在叶祖辛看来,生态旅游是草莓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在未来他的公司还要拓展草莓的深加工业务,争取形成自己的草莓加工产业链。

  虽然草莓的发展之路拓宽了,可叶祖辛心里清楚,如果要让这条路走得长远,走得踏实,最重要的是保证草莓的质量,只有放心的产品才能够让消费者吃的放心,让市场真正认可。“我起码要做到的就是让老百姓吃到绿色环保健康的食品,有问题的草莓是害人害已。”自从开办果蔬乐园以来,叶祖辛就杜绝了化学肥料,全部改用有机肥,而且探索使用辣椒水来预防病虫害,坚决保证草莓的质量与品质,正是这样的坚持,让他的产品获得了政府和消费者的肯定。

  和叶祖辛一样,蒋金权也是一位在外地奋斗的建德人。1997年,他组建了自己的公司,从草莓种植与运输开始,逐渐在建德地区形成了自己的经营模式和影响力。2011年他的公司开始对外发展,从上海辐射到安徽,后又扩展到四川成都,成为建德“走出去”的代表人物。

  “草莓带给我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从一个农民起步,发家致富,走向外地,结交了朋友,扩展了人生。”在他看来,草莓不仅为他提供了事业的发展平台,也为他展开了人生的画卷。如今蒋金权不仅在成都双流区建设了高品质的草莓采摘基地,还在建德投资了600万开展有关草莓的生态观光产业,力争打造高端、高品质的生态农业,推动建德草莓的规范化、产业化。

  如今在建德,政府不光帮助莓农搞立体观光农业,同时还鼓励企业研发草莓深加工产品,目标在2017年,该市将建草莓休闲产品加工企业10家以上,开发草莓冰淇淋、草莓罐头、草莓汁等鲜食草莓加工产品。

  产业化带动了生产力,而生产力进一步推动了产业效率,建德草莓这辆马车在经历了改变与探索之后,终于走上了产业化发展的正轨。

  走进建德市附近的草莓栽种大棚,一排排立体栽培架有序地排列在眼前,上面不仅有滴灌设施,还有肥料的输送装置,而这些现代化的装置几乎成为了每位莓农草莓生产的标配,技术的改善为产量提升、产业升级所带来的帮助可见一斑。

  “草莓带给我生活最大的改变是乐趣,一个人创意的激情是从乐趣当中来的,没有乐趣也就没有自主性,没有自主性这个产业就搞不好。”建德市红群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骆红群感慨道。

  正如骆红群所说,除了产业的经济效益,建德市正沉浸在草莓的“乐趣”之中,不仅“建德果蔬乐园”办得风生水起,游客可以“赶着鸭子,摘着果子”接地气地体验采摘,深加工的周边产品也是五花八门,草莓糕点、果酱,草莓酒、草莓冰淇淋应有尽有,叫人应接不暇,整个产业在这样的环境中重新恢复了自己的活力。

  以产业转型富民 加快营造建德草莓文化

  建德市的努力,除了“拼”在草莓产业的发展上,还“拼”在了帮莓农增收上,建德人心里清楚,只有富民的产业,才能真正助力地区的发展。在莓农们的印象中,从前种草莓是“靠天吃饭”,产量和效益都得不到保障,收入也十分地不稳定,如今技术和条件都在不断地改善,政府政策也大力支持,草莓之路如今是走的越来越踏实。

  “生活改观了,收入也比以前高,产量好的时候能够达到每亩地6、7千斤,批发的话一亩地也能够有三万左右的收入。”叶祖辛感慨道。曾经做生意的他在种草莓的道路上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日子也渐渐地好了起来。

  在以产业转型利民富民之外,建德还努力地营造以草莓为中心的文化氛围,真正打响“建德草莓”品牌,打造“中国草莓之乡”的金名片。

  “文化底蕴深厚是打造休闲草莓的前提,草莓如何成为今后生活休闲的一个乐趣点,在于文化的影响,文化底蕴是说服人家最好的方式。”骆红群预言到。

  近些年,建德市在草莓文化的打造上狠下功夫,首先开展起来的就是宣传。他们将宣传的重心放在了对建德草莓名声的打造上,不仅要让产品卖得好,还要让名声打得响。相继举办建德新安江·中国草莓节、建德市草莓产业论坛、优质草莓展示展销、农超对接会等宣传推介活动,进一步将“中国草莓之乡”和“建德草莓”的名气传播了出去。

  当宣传落实之后,提升草莓文化的内涵就成为了关键。今年,建德市在下涯村、春秋村、金洲村规划建设千亩海峡两岸草莓文化创意产业园,园区引进台湾创意生态农业模式,结合主题乐园、创意产品、科普教育、休闲养生、民宿餐饮等,打造先进、灵活、丰富、一条龙式的旅游服务,建设吃住娱一体化配套设施,把草莓产业从种植销售延伸到深加工和文化创意领域,真正将文化打造放在心上,实现在行动中。

  走在建德的街道上,可以看到旁边建筑物上标注着草莓生产批发的标语,一些农业基地也为自己的草莓做着广告,很多莓农的大棚旁边停着运货的车,整个建德仿佛都被笼罩在草莓的甜蜜之中。

  十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如今的建德也从绿水青山出发,依靠草莓积累了自己的金山银山,让买草莓的人吃的好,让种草莓的人赚的好、也让草莓之乡的经济发展的好。

  这些年来,建德市委市政府不断寻求创新,拓展产业形态,并往生态旅游休闲靠拢,守护了一方绿水青山的同时将生态建设融入到产业升级中,把生态优势转化成生产资本,不仅打造了看得见效益的产业前景,还让发展中的“山城”因草莓而充满干劲和希望。(完)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