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通讯:贵州女“愚公”邓迎香的两次移山

2015年12月25日 15:2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通讯:贵州女“愚公”邓迎香的两次移山
邓迎香和孩子们站在麻怀隧道前。 邓迎香供图 摄
邓迎香在如今种植铁皮石斛的温室大棚里。 黄华 摄

  中新网贵阳12月25日电 题:贵州女“愚公”邓迎香的两次移山

  作者黄华 李婧

  5年过去了,今年43岁的邓迎香依旧记得2010年国庆节女儿出嫁的场景。

  那天中午下了雨,麻怀村连接外地的麻怀隧道又窄又滑,迎亲的队伍在不到300米的隧道里走了半个小时,女儿李琼的婚纱也沾了泥。

  来自浙江的女婿说:“姨,你们如果要修好这条隧道,我愿意出1万元(人民币,下同)。”

  位于贵州麻山深处,距离贵阳4小时车程的罗甸县麻怀村四面环山,村民出山要花1个半小时翻越险峻的山路。1998年村里进行农网改造,水泥杆子运不进来,村里开会决定顺着村南面的溶洞凿一条出山隧道。邓迎香和村民一起,开始了第一次移山。

  2010年年初,因为大多数村民觉得修隧道投工太多,资金跟不上,便停止了修建,当时隧道仅能通人,洞顶常有石头落下来,村民进出都得小心翼翼。

  有了女婿支持的1万元,邓迎香又向罗甸县政府申请了2万元,准备再次启动隧道工程。

  “邓迎香竟然一个人去凿隧道。”麻怀村村民任鸿回忆说,当时大家觉得3万元就想修好隧道是不可能的,所以不愿意参加,后来看见邓迎香一个人在凿隧道,村民开了一次会,决定继续修隧道。

  2010年11月,邓迎香成了麻怀隧道拓建工程的带头人,她一边去政府部门寻求帮助,一边组织村民修路,为了保证投工公平,去拉项目的日子她让年仅15岁的女儿顶工。2011年8月16日,村民历时13年,一条长216米、可通行5吨小型货车的出山隧道彻底修通了。

  2014年7月25日,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在麻怀村调研时说:“以邓迎香为代表的麻怀群众是‘新时代的愚公’。”

  如果说以前困住麻怀村的是有形的山,那么由于缺水、没有产业支撑造成的贫困则是麻怀村村民面临的又一座“山”。

  隧道打通虽然解决了麻怀村出行难、运输成本高的问题,但村里依旧没有产业支撑,日子还是紧巴巴的,村民把房子修好后又出去打工了,家里大多是留守儿童和老人。

  邓迎香决定改变这种现状,凭着修隧道时去积累的去县里拉项目的经验,邓迎香再一次为麻怀村发展产业来回奔走,2013年邓迎香当选麻怀村村委会主任,第二次带领村民移除贫困这座“山”。

  在邓迎香的努力下,麻怀村2013年争取到了修水池的项目,村民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2014年,借着贵州发展“大健康”产业的东风,她又倡导村民种起了药用价值很高的岩黄连和铁皮石斛。

  现在,麻怀村的人均年纯收入从2009年的1500元变成了2014年的6400元,95%的村民修了水窖,90%的村民用上了沼气,实验种植的岩黄连和铁皮石斛涨势喜人,外出打工的人也有了渐渐返乡的迹象。

  带领村民两次移山,只读到二年级的邓迎香不能用笔记下自己做的事,只有静静躺在她家堂屋桌子上的荣誉证书记录着这个普通女人两次移山的历程:1999年,开凿隧洞的积极分子;2013年,“中国消除贫困感动奖”;2014年,全国十大“三八红旗手标兵”。

  比这些荣誉证书更醒目的是堂屋桌子上方摆的她去领奖时拍的照片,照片排成三排,2013年10月17日在北京领奖时国务院副总理汪洋给她颁奖的照片最醒目,唯一一张不是领奖时拍的照片摆在最下排的右边,也同样引人注目。

  照片中邓迎香和一群孩子站在麻怀隧道下面,一脸笑容。邓迎香说那是隧道刚通后不久,村里的孩子放学走过隧道时她特意赶上去拍的。

  “修隧道就是为了孩子们能走出去。”嗓门很大,个子不高,头发有些微白的邓迎香说。

  隧道没通前,麻怀村的孩子上学要翻越1个多小时的山路,山路险峻,村里的孩子要到10岁才能上学,邓迎香自己的两个孩子因此错过了最佳的入学时间,隧道修通后,孩子们每天上学只需要15分钟,新路面宽而且特别安全。

  采访结束时,邓迎站在培育铁皮石斛的塑料大棚里说:“麻怀村一定会变成一个有产业支撑的乡村,我想把在外打工的人们吸引回来。”话语间流露出的自信和充满干劲的状态让记者印象深刻。

  2015年底贵州在西部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这种自信和干劲在贵州不仅仅体现在邓迎香一个人身上,诚如中央农办主任陈锡文11月在贵州调研时所说:“通了路的贵州农民现在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充满了自信和希望。”(完)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