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成渝“双城生活”变迁记:超过一亿人的期待

2015年12月26日 11:0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12月26日,随着G8508次动车驶离始发站重庆北站,成渝高铁宣布正式建成通车。苏志刚 摄  


视频:航拍成渝高铁 城际“空中走廊”  来源:央视新闻

  中新社成都12月26日电 题:成渝“双城生活”变迁记:超过一亿人的期待

  中新社记者 徐杨祎 韩璐

  26日7时50分许,清晨的薄雾中,成渝高铁G8501次列车缓缓驶离成都东站月台。这是六十多年来,成渝两地出行方式的又一次变迁,超过1亿人实现了“同城化”。

  “以前老成渝铁路的首班列车开了10多个小时,而今天我们只需要1个半小时就能到达重庆。”82岁的孙贻荪是第一代成渝铁路筑路人。1950年,年仅17岁的孙贻荪被紧急抽调赶赴成渝铁路修建一线。

  回忆往昔,这位两鬓斑白的老人颇为感慨,“异常艰苦,但是很值得。”孙贻荪告诉记者,当时的四川人没有见过铁路,因此成渝铁路竣工通车那天,不少民众翻山越岭只为了看见火车驶过,“还有老人摸着铁轨满含热泪,就像抚摸自己的孩子一样。”

  1952年,全长505公里的成渝铁路建成通车。这是新中国的第一条铁路,更圆了西南地区民众最初的出行梦想。此后数十年,成渝两地民众往来多基于此。

  上世纪80年代末期,家住四川农村的倪瑞通过成渝铁路前往重庆读大学。等到他留在重庆工作后,倪瑞回家看望父母的交通方式又多了一种选择——乘坐成渝高速公路大巴。1995年9月,成渝高速公路全线贯通,两地的时空距离缩短至4个小时。“我回家看父母,一个周末足以来回,也算弥补不能在老人身边尽孝的遗憾了。”倪瑞如是说。

  但公路交通总是会受到车祸、天气等不确定因素影响,有时倪瑞坐大巴车的时间会拉长至5、6个小时。2006年5月1日,成渝之间第二条铁路客运通道遂渝铁路建成通车,铁路出行时间由原来的10多个小时缩短至4个半小时。尽管与公路交通所耗时长相差无几,50多元的火车票价仍旧吸引了不少乘客。“双城生活”初现雏形。

  一年后,成遂渝铁路开行“先锋号”动车组,列车最高时速达到160公里,成渝两地铁路旅行时间减少1个小时。当年年底,成渝大巴车转战遂渝高速公路。公路客运与铁路客运间的竞争越发激烈。

  直到2009年9月,两者势均力敌的平衡被彻底打破。最高时速达到200公里的“和谐号”动车组开通运营,成都与重庆之间的时空距离被压缩至2个小时。密集的班次让绝大多数人选择成为“动车一族”。

  从事销售工作的周峰佑每周都要往返于成渝两地,“我负责重庆区域,分公司却设立在成都,而且老婆孩子也都在成都。”周峰佑说,每周一他会乘坐成都到重庆早班动车,“既不影响工作,又能多陪陪家人。”

  在周峰佑看来,新开通的成渝高铁将让自己的“双城生活”变为“同城生活”。这条初期时速高至300公里、运营时间1个半小时的高速铁路,拉近的不只是时空距离,更增加了两地民众心理认同感。

  西南交大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院长彭其渊表示,成渝高铁除了对民众间交流互动有着促进作用,更是对旅游业和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利好。

  据悉,成渝高铁途径资阳、内江、荣昌、璧山等城市。其中长期客流预测,到2020年成都至内江客流密度约为每年3148万人,内江至重庆约为每年2802万人。(完)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