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浙江人大代表建议将微信传谣与个人信用挂钩

2016年01月27日 21:4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网杭州1月27日电 (记者 江耘 奚金燕 林波)“红包照片”的新玩法让朋友圈又迎来了新一轮的“马赛克”刷屏。作为自媒体时代最新的“宠儿”,微信在方便用户的同时,也被不良用心者利用,通过制造谣言扰乱着社会正常秩序。

  “传播谣言必须担责,绝不让微信成为法无作为的‘自由之地’。”在浙江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浙江省人大代表韦晓声呼吁,加强微信实名验证,并在此基础上尽快推动规范微信传播的立法工作,“如果市民发布虚假信息,可直接纳入个人信用报告中。”

  作为新兴的通讯工具,微信已经俘虏了一大批粉丝,目前月活跃用户约6亿。然而,人们在欢乐地刷着朋友圈的同时,总能看到一些神贴,令人难辨真假。

  日前,微信安全中心发布了报告称,2015年朋友圈谣言的举报处理总量为两千多万条,大多围绕着人身安全、食品安全和失实性报道这三类。在韦晓声看来,微信谣言看似千差万别,呈现方式各异,其实都是有迹可循的。

  “有些网民道听途说,随手一编,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就炮制出笼了。”韦晓声表示,这类谣言一般以健康类谣言为主,专以专有名词、学术成果唬人,网友往往在“宁信其有,不信其无”保守心理下就转发了。

  此外,韦晓声注意到,一些陈年旧帖往往隔一段时间就会被重新放到网上,这些谣言往往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不全,网上一搜就能搜到,但有很多人还是随手转发,“就像之前说元旦起实施驾照新规,这则消息连一个权威的消息发布方都没有,明显就是谣言,但还是很多人在转。最让韦晓声寒心的是,还有部分用心险恶的人打着公益旗号诈骗。对于微信谣言,人们深恶痛绝,却又防不胜防。

  “微信绝对不能成为法无作为的“自由之地”。”韦晓声建议,政府应从全省层面加强统一部署,将整治微信乱象作为打击违法犯罪、规范网络信息传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不良信息、虚假信息、谣言要及时删除,畅通微信谣言投诉举报渠道,避免不明真相的群众落入陷阱,加大对违法传播信息者的处理力度。

  “微信运营商也要设置警告提示语。”韦晓声认为,这不仅可以提醒发布者守法,也可以让网民产生警惕,做到“拒传谣、不信谣”。

  为了让传谣者“无所遁形”,韦晓声建议加强微信实名验证,设置微信准入条件,并强化同学会群、亲友群等微信群信息登记备案,督促微信群建立者强化管理,经常性就发布内容合法性进行核查,以形成微信发展的良好环境。在实行实名验证的基础上,韦晓声还呼吁,应尽快推动规范微信传播的立法工作,增强公民自律意识,规范微信使用环境,“传播谣言必须担责,如果市民发布虚假信息,应纳入个人信用报告中,让传谣者寸步难行。”

  事实上,攻陷朋友圈的不只有谣言,还有五花八门的投票。浙江省人大代表、舟山中学副校长陈秋萍表示,近年来,朋友圈被各种投票活动刷屏,然而有些评选却变成了人脉和运作能力的较量。对此,她建议,应坚持微信投票的实名制,并建立一个专门针对投票行为的社会监管体系,对于那些参评人邀票、“花钱买票”行为,一经查实,取消其评选资格,同时记录在其诚信档案内,以规范网络秩序。(完)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