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贵州顶云:贵州“定产到组第一人”的新思考

2016年02月08日 13:5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网关岭2月8日电 题:贵州顶云:贵州“定产到组第一人”的新思考

  作者 张一凡 黄华

  与陈高忠老人会面,正值中国农历乙未年腊月28日,“要过年了!过年好!”老人洪亮的嗓音在顶云乡宽敞的街道回荡。时不时响起的鞭炮声音,点缀着渐渐浓的年味。

  顶云乡位于贵州关岭县,40年前还被称作顶云公社,当年陈高忠担任队长的“顶云公社陶家寨生产队”提早探索了“包产到户”的农村土地经营模式,比全国有名的18户农户“凤阳大包干”还早两年,在中国的土地改革经验中有着“北奉阳、南顶云”之称。如今经行政区划改革后,当年的顶云公社改为顶云乡。

  1976年,38岁的陈高忠被村民推选为顶云公社陶家寨生产队队长,他悄悄带领村民开展“定产到组”的承包模式,把集体的土地分给农民自己耕种,解决了村里粮食自给,更重要的是让大家手头有了货币收入。“北凤阳、南顶云”使贵州在探索中国改革创新之路上留下了精彩一笔。

  40年过去了,眼前的顶云乡街道整洁宽敞,青瓦白墙的房屋错落有致的分布在山间和大路两旁,顶云乡干部饶茂富说:“早在2014年,顶云乡人均年纯收入就达到了6900元(人民币,下同),远远高出贵州省同一时期的平均水平。”

  “这些大都是农民外出打工在成果。从1994年起,农民在家种地就只能满足温饱,想要生活得更好就得外出打工。”陈高忠说,外出打工的农民比在家种地的农民的收入要多好几倍,村里人越来越不愿意种地。

  “以前我出去打工,我把我分到的地给我哥哥种,他每年给我一点粮食。”村民唐顺德说,哥哥年纪渐大,现在已经不能种更多的地,而自己现在在家乡创业,土地就只能闲置。

  顶云乡石板井村村主任吴兴伦告诉记者,和唐德顺一样,顶云乡有很多人对怎么安置自己土地感到迷惘,仅他们村返乡创业的人就有500人,这些人因为长期在外地打工,对于土地耕作已经十分生疏,他们根据自己在外学习的技能,已经开办起铝合金门加工厂、塑料小配件制品厂等加工型企业,预计近600亩地可能会无人耕种。

  对于土地资源并不富集的贵州,为了解决农村土地闲置问题,参照中央一号文件,贵州省省长孙志刚在2016年贵州省两会上强调,贵州将开展土地的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的确认、确定,逐渐推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经验,发展农业合作社和村级集体经济。即通过对农村资源核查清理、登记备案、评估认定,将村集体可经营性资产量化,推动农村资产股份化、土地股权化。然后,采取存量折股、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将这些资源转换为企业、合作社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股权。

  陈高忠说:“现在把地集中起来开发和当年把地分到户一样,都是农民致富的需要,因为温饱之后要的是效益,而土地集中起来开发才会获得更大的效益,但现在的土地不仅不集中,还可能闲置。”

  饶茂富介绍:“顶云乡有一部分土地现已经流转种植葡萄,顶云乡的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的确认、确定也在进行之中。”

  告别顶云乡,夕阳斜照,陈高忠高大的身影在笔直的大路上拉出斜斜身影,脸上笑意盈盈:“政府的政策用也用不完,我们的日子还会更甜蜜。”(完)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