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央行否认中国版QE来袭:未到QE刺激经济的时刻

2015年10月27日 14:28 来源:北京商报 参与互动 

  从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置换,到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再到上周末的“双降”,关于中国版QE(量化宽松)的猜测之声从未停息。央行对QE的呼声给出了回应,表示此次双降是很传统的、常规的货币政策,并非QE。虽然目前我国经济处在下行状态,但当前利率和准备金率还存在使用空间,远未到达需要动用QE刺激经济的时刻。

  央行否认中国版QE来袭

  为了提振经济,央行于上周五启动年内第三次双降,宣布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各0.25个百分点,以进一步降低社会融资成本。一时间,不少外界人士解读央行此次施行双降实际上为中国版QE。

  对此,央行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双降并非中国版QE,央行资产负债表并未扩张。在当前需要增大货币政策支持力度的时候,利率工具及准备金率工具都有使用空间。

  此外,央行还表示,从降息来看,此次主要考虑的是9月整体物价走低,需要通过适当下调名义利率来使实际利率回归合理水平,以进一步促进社会融资成本降低,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从降准来看,主要是应对外汇占款减少所产生的流动性缺口,满足经济增长对流动性的正常需要。降准之后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并没有直接扩张,所以并不是外界所解读的中国版QE政策。

  “非零”背景仍有工具

  说起QE,人们最先联想到的就是美联储从2008年以来启动的量化宽松政策。虽然双降与QE都是货币政策放松的手段,但两者内涵完全不同。

  所谓的QE是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购入债券等特定资产,使银行在央行开设的结算账户内的资金增加,为银行体系注入新的流通性。此项操作可以引导利息降低,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融资环境,所以美国等国家在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后,推出多轮量化宽松政策借此刺激经济发展。

  在央行人士看来,上述国外实施QE的背景是各自国家的名义政策利率已经触及“零”下界,难以再通过常规的降准降息方式来使实际利率下降和增大货币政策对经济的支持力度。

  而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还有很大调整空间。从央行此前公布的“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来看,截至9月末,“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大致等于银行存放在央行的存款准备金)数据为21.1万亿元,仍有充足的空间可以释放。

  另一方面,近年来,央行不断扩充货币政策工具箱,若想“注水”,除了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之外,还有多种办法,例如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常备借贷便利(SLF)、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抵押补充贷款(PSL)、中期借贷便利(MLF)、短期再贷款等。因此将货币政策放松与QE预期捆绑显得有些牵强。

  中国版QE未到出鞘时

  随着三季度GDP破七,市场中出现了对于中国版QE的呼声,建议中国央行效仿欧美国家采取QE政策刺激经济。但在多位研究人士看来,我国货币政策工具未用到极致,尚无必要实行QE。

  民生证券研究院固收组负责人李奇霖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从历史上看,QE政策的推出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一国经济出现危机,二是货币政策传统工具用尽。此前,美联储启动QE就是在2008年出现次贷危机,经济、金融机构受到重创之时。我国目前虽然经济增速出现下行,但远没有达到需要动用QE刺激经济的时刻。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此前欧美国家使用QE政策时,都是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没有放松空间的情况下,央行直接从幕后走到台前,购买债券等特定资产,以此投放流动性。而中国的存款基准利率目前为1.5%,存款准备金率也相当高,使用常规货币政策工具就能释放流动性,没有必要考虑QE。“即便经济形势再度出现恶化,使用存款准备金率进行调控的概率依然很高。”连平说道。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面临的问题是结构性和体制性的,需要通过改革突破困局,而不是简单地放水QE或大规模财政刺激能够解决的。在李奇霖看来,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是通过货币政策引导经济转型的一个尝试,通过设定不同信贷资产折扣率,比如将符合经济转型要求的小微和三农信贷资产设置更高的折价率,折价率越高的信贷资产可获得更多的基础货币,为金融机构向小微三农贷款提供正向激励。

【编辑:张明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