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北美信托首席经济学家表示 风险资产前景乐观

2016年06月01日 14:40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 

  北美信托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卡尔·坦南鲍姆日前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美国经济复苏进展和美联储高层近期的表态,都支持美联储在6月加息的判断。但考虑到英国“退欧”公投带来的潜在影响,美联储可能会选择观望。当前各国央行货币政策施展空间已经有限,财政政策应该成为提振经济的更好的手段。他还表示,目前对风险资产的前景仍持比较乐观的态度。

  美联储加息正当时

  中国证券报:近期市场对美联储加息进程的观点有所调整,对此怎么看?

  卡尔·坦南鲍姆:很长时间以来我们一直认为美联储会在6月加息,尽管市场预期并非如此。现在市场对美联储未来行动的预期出现了巨大变化,在4月货币政策会议纪要发布后,市场对加息概率的预期从4%上升到接近50%。

  有两个理由支持我们对美联储将在6月加息的判断。其一,尽管美国经济第一季度的表现不太好,但第二季度伊始表现得非常强劲,零售销售和工业产出等指标都非常好,失业率保持在低位,通胀也接近2%的目标水平。各项数据都显示,再次加息的时机已经成熟。

  第二个理由是,美联储决策者近期已经纷纷发出“警告”。在去年12月首次加息前的六周里,美联储决策者就曾纷纷表态,而眼下,几乎美联储的所有委员都暗示6月例会将非常重要。在6月例会之前,美联储主席耶伦还将进行一次公开演讲,如果经济数据继续保持强劲,相信她会发出真正的“警告”。

  目前来看只有一个因素可能导致美联储推迟加息,就是6月的英国“退欧”公投。美联储可能会选择观望,因为如果投票结果是英国离开欧盟,金融市场可能会陷入波动。

  中国证券报:各国央行的宽松货币政策是否还有效?这是否意味着财政政策将在未来发力?

  卡尔·坦南鲍姆:各国央行已经做完了所有能做的事,我不认为他们能够采取更多措施帮助经济增长,因为现在的利率水平要么很低,要么已经是负的。

  我不认为负利率政策是有效的。银行业一直不情愿将利率调整到零以下,因为如果储户要为存在银行里的钱付利息的话,就很可能把钱取出来,这无助于银行贷款来刺激经济增长。这也是为什么欧洲央行的负利率政策并没有太多刺激贷款增长。

  还有一点就是,养老金需要持续投资来实现资产增长,而在低利率和负利率环境下,他们的投资策略面临巨大挑战。

  对于美联储、欧洲央行、日本央行,他们已经做了所有能做的事,现在只需要等待情况变好。我不确定货币政策上是否还有更多空间来刺激经济增长。

  在当前环境下,财政政策应该会实现更好的效果。比如中国的“一带一路”项目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这是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非常好的投资。不只能够创造就业,提振原材料需求,还可以在较长时间内提振贸易。事实上全球几乎所有地区都存在基建投资的机会,比如美国的一些基础设施已经非常老旧,亟须改善,印度也需要很多基本的基础设施建设。

  现在的问题是全球各国政府都背负着较高的债务,很多政府表示要摆脱债务,因此不能有更多开支。但基建是一种投资,如果不投资,未来就不会产生回报。改善基建的财政政策会是一项好的提振经济的策略。

  看好风险资产

  中国证券报:近期多家机构下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导致全球经济增长下滑的原因是什么?

  卡尔·坦南鲍姆:过去几年亚太地区的经济增长非常引人注目,但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这样的高增长非常困难。过去中国经济增速曾达到11%,现在调整到6.5%-7%左右,这是非常正常的。未来亚洲经济增长可能会进一步下滑,亚洲地区一直给全球经济增长提供很多动力,因此在亚洲经济增长减速时,全球经济增长也会下滑。

  另一个因素是,美国经济在过去七年里持续扩张,表现非常好,但是经济增速自然会放缓,当前的增长速度就要比两年前慢。

  中国证券报: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未来风险资产会有怎样的表现?

  卡尔·坦南鲍姆:目前我们对风险资产的前景仍持比较乐观的态度,预期未来五年调整后年均回报将达到5%-6%,这在当前的环境里已经不算差了。当然,投资者要精心选择投资标的,警惕风险,比如部分新兴市场的风险就比一年前有所上升,需要更谨慎的观察。

  中国证券报:你看好哪些板块的投资机会?

  卡尔·坦南鲍姆:未来几年全球对医疗保健的需求都会上升。全球都面临老龄化问题,包括美国、中国、欧洲等,退休的人群越来越庞大。随着对医疗保健的投资增长,相关板块会有不错表现。IT也是个前景积极的领域,银行、医疗、购物等行业的经营方式都在改变,对IT的投资正在改变所有人的生活方式。记者 杨博

【编辑:魏巍】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