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外储5月份由升转降 专家:流出规模较小 承压不大

2016年06月08日 08:42 来源:经济日报 参与互动 

  5月份,我国外汇储备环比出现小幅下降,主要是由估值效应和资本流出导致的。专家表示,这并不会对外储带来大的压力。与此同时,CFETS人民币汇率、参考BIS货币篮子和SDR货币篮子的人民币汇率,出现两升一贬,表明人民币汇率根据市场供求变化自发调节、双向浮动的特征更加明显,不会出现单边走势——

  中国人民银行6月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1917.36亿美元,较4月份的32196.68亿美元减少279.32亿美元。此前两个月,外汇储备曾出现小幅上升,3月和4月分别上升102亿美元和70亿美元。业内人士认为,外汇储备5月份由升转降,主要由估值效应和资本流出导致,但资本流出规模较小,近期不会对外汇储备带来较大压力。

  国泰君安分析师徐寒飞表示,5月份外储的回落主要原因是美元上涨。美元指数5月份大幅上涨3%,造成估值损失250亿至300亿美元,由此带来的5月中国外汇储备的回落,并不对应实际的外储消耗。瑞银董事总经理、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鉴于5月份欧元和日元对美元贬值明显,估计主要储备币种汇率变动会对外汇储备产生250亿美元以上的估值损失,与4月份130亿美元的正向估值贡献形成鲜明对比。不过,预计5月份外贸顺差扩大应可以部分支撑外储积累。

  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分析师闫玲认为,当前,国内外汇市场供求失衡和央行的干预力度仍属温和。虽然5月份的人民币汇率贬值幅度为1.5%,但央行外汇储备的降幅并不大,这反映出投资者对于汇率波动的适应力和耐受力增强,外汇市场供求失衡和央行外汇干预的力度不大。近期汇率波动更多是市场因素变化所驱动,而非所谓“政策引导”。

  除了估值效应,资本流出也是外汇储备由升转降的原因。但市场人士认为,由于个人换汇和企业换汇的规模目前都处于可控范围,5月份资本流出对外储的影响有限。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梁红认为,个人换汇不再是市场压力。年初个人5万美元的换汇额度刷新后,预期人民币进一步贬值的居民纷纷买入美元。一旦个人开始集中购汇,机构参与者就更加担心外储充足度并增加购汇力度。这一循环目前已被打破,一方面,随着人民币后续走强,不少购汇者一度蒙受了损失,个人换汇需求趋于理性;另一方面,对人民币仍持悲观看法的另一些居民则可能已经用掉了今年的换汇额度。

  知名外汇专家韩会师认为,此前外汇管理部门加强了相关检查,在严格的实需原则管理下,企业正常运营所产生的购汇需求难以提前集中释放,即使有些企业有做空人民币的想法,也很难立即转化为境内市场的高额购汇。出口企业的结汇动力虽然至今仍然比较疲弱,但继续压缩结汇,囤积美元的成本已经变得越来越高,使得结汇市场很难进一步大规模萎缩。

  韩会师表示,这样的结售汇格局导致结售汇即使出现逆差,规模也必然较小,只要个人购汇市场不发生过大的恐慌性购汇,资本流出就不会给外汇储备造成沉重的存量资产抛售压力。

  5月份,以SDR计价的外汇储备为22751.33亿SDR,较4月份增加34.9亿SDR,结束了1月以来的连续下降。

  徐寒飞认为,以美元计价的外汇储备下降规模有限,而以SDR计价的外储数据出现回升,说明资本流动仍在改善。近期资本流动受短期汇率波动的影响在减弱,这一方面反映了央行已经基本不再干预短期汇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私人部门汇率预期趋于理性,汇率波动“眩晕症”显著减轻。

  梁红则表示,在中间价形成机制更透明的情况下,市场可以容忍并适应更大的汇率波动,而不至于引发激烈反应。现在中间价形成机制非常透明。央行已明确人民币中间价遵循“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的形成机制。在新框架下,市场了解人民币波动是有界限的。

  对于未来的人民币汇率和资本流动变动趋势,谢亚轩认为,随着市场对美联储政策不确定性,包括英国脱欧这个风险事件的担忧,资本流入的动力进入5月份以来有所减弱。近期人民币还会保持弱势,外汇市场仍然是美元的供应小于需求,但供求失衡的程度要远小于去年底和今年1月份。在美联储加息靴子落地之前,中国的跨境资本流动以震荡为主。(来源:经济日报 记者:张忱)

【编辑:左盛丹】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