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信息

评论:加强政策协调 防范国际金融风险

2016年07月27日 15:42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 张茉楠

  当前,全球系统型金融风险进一步上升,然而,全球金融与货币体系中没有像WTO这样的机制性框架,一旦出现冲突时难以有效地进行风险管理和危机治理。受全球层面的金融政策协调、金融监管机制不完善,以及各类地缘政治风险加剧等因素的影响,包括金融保护主义、金融制裁以及以美元为主导的货币金融TPP的形成,正在影响全球金融货币体系的稳定,特别是对于处于金融弱势和劣势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而言,这种新型冲击和影响更大。

  第一,金融保护主义显露。在目前金融全球化的环境中,金融保护主义与贸易保护主义相互补充,在某些特定的金融领域,金融保护主义反而可以达到贸易保护主义所不能达到的效果。金融保护主义尤其以投资领域的金融保护主义为甚。近些年来,伴随着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对发达国家跨国投资的增多而逐渐扩展的,特别是涉及到一国敏感的战略资源行业或者非战略资源股权投资时,发达国家就会利用国家经济安全为理由,或者以法律法规形式限制和阻止国外投资者的投资,其实质是发达国家政府为防止本国资产被外国投资者收购所设置的障碍。

  在货币领域的金融保护主义近年来也开始抬头。当前美国要将货币操纵条款纳入TPP贸易协定中,力争将此等同于中国对出口产品提供的补贴或造成出口产品的倾销,以WTO争端解决机制取代IMF解决人民币汇率问题。同时准备对人民币采取单边、双边、区域协调,甚至国际联合的做法。可见,这类金融保护主义的危害性、隐蔽性更大,影响效果甚至可能远远超过贸易保护主义的危害。

  第二,货币金融TPP初步成型。事实上,在全球经济、全球贸易出现区域化联盟之后,金融和货币领域也出现以“货币互换网络”为代表的区域化联盟新趋势。近年来,全球掀起了货币互换的热潮,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波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时候,各国中央银行之间的货币互换协议签署更加频繁,这种以货币互换网络为基础的金融结构正成为全球新的发展趋势。

  从长期发展趋势看,美联储等6家央行的货币互换协议,构建美元最后贷款人的垄断机制,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互换机制长期化,很可能意味着,美国正在重新构建一个应对新兴经济体货币崛起的新货币联盟。一个以美联储为中心、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参与的排他性超级国际储备货币供求网络已经形成。这个网络事实上已将发达经济体的货币供给机制内在地连为一体。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货币互换不仅涉及互换国之间的货币流动,而且涉及彼此间货币的汇率安排,进一步则涉及互换国之间宏观经济政策的深度协调。

  第三,金融制裁手段频繁。金融制裁是经济制裁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在美国对外政策中的分量日趋提升。从形式上讲,金融制裁是一国或国际组织为迫使制裁对象停止或撤销特定行为而在金融领域采取的强制活动,包括冻结或没收资产、拒绝金融服务、禁止投融资活动等措施。

  本质而言,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和资本体系存在着明显的利益不对称和权力不对等的情况。美国控制全球货币结算网络和全球最主要的跨境清算系统和货币支付体系。当今全球逾一半跨境贷款和存款以美元交易。无论是清算所同业支付清算系统(CHIPS)、联邦电子资金转账系统(FEDWIRE)等。无论是美国银行还是美元清算系统,都受美国政府管辖,美元清算服务是美国金融制裁的关键一环。与此同时,在全球每日交易量达5万亿美元的外汇市场中,有87%的交易以美元为交易对象,其他国家没有能力来控制这种体系性风险。

  这些新型金融威胁明显对于处于金融弱势和劣势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而言冲击更大。特别是随着我国资本账户开放进程、对外投资步伐,以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面临金融投资保护主义报复、美元货币互换网络的影响,以及金融制裁的危险也相应增加。事实证明,一国的金融权力是一国金融实力的证明。我国在做好防御的同时,更需做好反制准备,加强全球金融政策的协调与稳定。必须加快构建中国金融发展的总体规划,充分利用作为债权国的身份尽快加固金融安全的防护网,加快推进以人民币资产为核心的国际化战略。

【编辑:魏巍】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