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信息

支付机构续牌终公布 出现两大变化短期不再批设新机构

2016年08月12日 16:0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资料图。中新社发 张斌 摄  

  中新网北京8月12日电 (记者 魏晞)12日,中国首批27家第三方支付企业翘首盼望的牌照续展结果终于发布。

  中国央行在当天举行的新闻通气会上透露,一段时期内原则上不再批设新机构,将重点做好对现有机构的规范引导和风险化解工作,防范出现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为底线。迄今,已有270家第三方支付机构获得了牌照,2015年交易984.95亿笔,金额64万亿元人民币。

  2011年5月,央行颁布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27家企业名单。包括支付宝、银联商务、财付通、快钱在内的首批支付牌照支付企业续展最终结果应在今年5月初公布,但时延至今。

  对此央行支付结算司相关负责人12日表示,央行根据“总量控制、结构优化、提高质量、有序发展”的原则,对《支付业务许可证》续展审核工作予以从严把握。因相关工作涉及机构较多,为有效维护支付市场的稳定,人民银行与相关支付机构及其实际控制人,以及人民银行相关分支机构充分沟通、反复论证,以便相关工作方案更加稳妥、更具可操作性。此外,因本次续展决定涉及部分支付机构相关事项查证和业务范围调整,为防止有关方面对此产生误读误解,影响金融市场稳定,人民银行决定统一公告关于27家机构的续展决定。这些因素均不同程度影响了《支付业务许可证》续展工作进度。同时,人民银行已采取有效措施促使相关支付机构的支付业务在延期公告期间正常开展。

  从当天央行公告信息可以看出,首批第三方支付企业牌照续展中出现两大变化。

  第一大变化是,部分支付机构在本次续展中被调减了支付业务类型或覆盖范围。央行对此表示,调整依据有两个:发生过严重违法违规或风险事件,如2014年预授权风险事件的主要涉事机构;支付业务未实质性开展、已严重萎缩或停滞发展,主要是固定电话支付业务、预付卡受理业务、仅限线上实名支付账户充值使用的预付卡等支付业务。

  第二大变化是,本次续展有支付机构的支付业务范围增加了。央行对此表示,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支付业务许可证》整合引起支付业务承接,合并后存续机构的支付业务范围相应增加被合并机构原有业务类型,被合并机构的《支付业务许可证》相应注销。目前,支付服务市场存在多家支付机构同属一实际控制人的情形,部分机构也曾主动提出过整合多张许可证支付业务范围的想法。二是对于积极推进《支付业务许可证》整合,且支付业务需求较强的个别支付机构,应其申请增加其支付业务范围。本次续展将支付机构一并予以公告,但强调相关机构须按规定完成相关业务承接、符合有关准入要求,人民银行审核通过后才为其换发《支付业务许可证》。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有支付机构因严重违规被处以大额罚款,但其《支付业务许可证》在本次续展中也获通过。

  对此央行解释说,主要出于三大考虑:

  第一,续展工作不同于行政处罚。《支付业务许可证》续展工作是人民银行有关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管的一项具体措施,包括机构自评、分支行初审、总行复审多个流程。机构可自主确定是否续展,以及续展部分或全部业务。因此,续展工作与注销《支付业务许可证》等处罚措施不同。

  第二,支付服务市场的规范发展需要时间。非银行支付机构正式纳入人民银行监管至今仅有5年,相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等传统支付服务主体,普遍存在创新冲动有余、合规意识不足的问题。这个相对年轻的行业需要一定的监管包容度。同时,人民银行有关非银行支付机构的监督管理工作也无成熟经验可循,相关制度、监管措施等在逐步建立健全中。人民银行将在不断完善市场规则的同时,加大市场整肃力度,督促机构树立合规意识、强化风控水平。

  第三,避免对市场产生较大的冲击。前期被人民银行处罚的一些支付机构涉及商户和消费者较多、交易量巨大,具有重要机构特征。人民银行对其实施行政处罚,充分考虑相关措施不会对整个市场造成重大不利影响,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会受到难以预期的损害,也要看到相关机构已经能够充分认识其违规行为的严重性,积极主动采取整改措施,并主动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惩戒。如通过不予续展终止其全部支付业务,将对支付服务市场产生较大冲击,众多商户和消费者受到影响,不符合有效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宗旨,也不利于行业健康稳定发展。

  央行还强调,对于长期未实质开展支付业务的支付机构,将依法采取取消相关业务种类、注销《支付业务许可证》等监管措施。对于倒买倒卖支付业务许可牌照的,坚决予以制止。(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