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联通昨日全天成交额超62亿 谁打开了联通涨停板?

2017年08月23日 09:42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 

  谁打开了联通的涨停板?

  昨日,备受资本市场瞩目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明星股中国联通一度打开涨停板,虽然最终回封,收获了连续两个涨停板。截至收盘,中国联通报9.04元,全天成交额超62亿。昨日上午10点钟左右,涨停板上逾620万手封单遭遇绝大的抛盘,涨停板被瞬间打开,持续了大约10分钟以上,涨停板被重新封上,当天换手率达到3.27%。由于昨日中国联通并未登上龙虎榜,因此到底是哪些资金卖出了联通,又哪些资金买入了联通,目前尚不得而知。但这至少意味着,在中国联通9.04元这个价位上,资金产生了分歧。

  市场

  连续两个涨停让机构获利甚丰

  除了不太可能是在二级市场抛售股票的中国联通控股股东之外,“国家队”是获利最大的机构。中央汇金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持有中国联通A股28849万股,为第二大流通股东,占流通股的比例为1.36%,而汇金于2015年市场大幅调整后进入,此后持股数量一直未变。

  与汇金一同获益的还有8只由证金公司统一运作管理的中证金融资产管理计划,各专户持股数量均为13411万股,介入时间也是2015年三季度“救市”之时。其盈利情况与汇金可能较为相近。联通复牌以来收获了连续两个涨停板,上述8只专户加上汇金两日的浮盈已经超过20亿元。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共有44只公募基金重仓中国联通A股11293万股。连续两个涨停日,这44只公募基金就合计浮盈接近两亿。其中,持股数量最多的是富国国企改革,持有5450万股。该基金自成立时起就重仓中国联通,2015年一季度末持仓数量为5715万股,当季中国联通的最高价为5.57元。随着行情的演变以及持仓数量的调整,至2016年三季度末富国国企改革持有中国联通超过1亿股,当季联通最高价仅有4.63元。去年四季度以来至停牌前,联通股价不断走高,累计涨幅为80%,富国国企改革获利颇丰,也进行了减持。

  此外,长盛中证申万一带一路、南方小康产业持有中国联通的数量分别为1342万股和1155万股,仅次于富国国企改革,但占流通股的比例均在0.1%以下。嘉实基本面50、华夏国企改革分别持有中国联通808万股和600万股。其中,南方小康产业ETF持有中国联通占基金净值的比例最高,为9.5%。中国联通为该基金第一大重仓股。

  分析

  砸开联通涨停板意味着什么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除了国家队和公募基金之外,拥有联通股份较多的还有提前布局的牛散。“传奇牛散”王素芳在中国联通两日涨停日几乎日赚一亿。王素芳现为联通第十三大股东,据查阅联通季报和年报发现,王素芳在去年四季度买入中国联通8753.9万股,今年一季度又加仓了4050.778万股。截至今年半年报披露,王素芳共持有联通流通股1.28亿股,占总股本比例为0.6%。自去年10月10日中国联通披露被列入混合所有制改革第一批试点后,王素芳开始大手笔买入联通股票,联通股价也从去年10月10日的4.15元涨至今年3月31日停牌时的7.47元,半年累计涨幅高达80%。在复牌之后又经历了两个涨停板之后,牛散王素芳已经获利颇丰。

  在这场联通的混改盛宴中,国家队、公墓基金、牛散都获利颇丰。以其规模来看,任何一方都存在获利了结、大幅抛售、砸开中国联通涨停板的可能。不过这一切均正常是市场行为,对于普通交易者来说,从中可以捕捉到的信息是在中国联通9.04元的价位上存在着巨量的供给。在经历了连续两个涨停板之后,不可再盲目追涨。

  展望

  监管部门抑制概念炒作之风

  联通复牌之后,国企混改主题成为本周市场最大热点。中国联通连续涨停之外,连带国企背景的洛阳玻璃,铁龙物流、一汽夏利等纷纷大涨。然而,昨日起,混改主题开始有了分歧,前期涨幅较大的铁龙物流盘中一度下跌7.86%,最终收跌4.85%;一汽夏利一度跌6.03%,最终收跌4.86%。

  另外,监管部门的声音也对目前一些热点板块资金炒作的抑制。昨日,上交所副总经理徐毅林表示,当前证券投资者占比当中散户比较多,大资金容易滥用资金持股优势,过度投机炒作概念股,助涨投机之风。对于概念股,上交所分类监管、事中监管、刨根究底三位一体的监管模式,必要时进停牌核查、媒体解读,充分发挥信息披露、监管对概念股炒作警示、冷静、威慑等作用。同时严查异常交易,对各炒作账户及时采取书面警示、暂停当日交易、限制交易等措施。今年以来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抑制了雄安新区、周期性商品价格上涨等概念炒作进一步发酵,市场非理性追涨杀跌有所降温。文/本报记者 朱开云

【编辑:魏巍】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