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离职潮拷问人才机制 公募基金业留人先“留心”

2018年03月28日 11:21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 

  离职潮拷问人才机制

  公募基金业留人先“留心”

  □本报记者 李良

  对于公募基金业来说,兴全基金副总经理傅鹏博的离职无疑令行业扼腕。在送走众多曾在资本市场叱咤风云的基金经理后,3月21日兴全基金的一纸离职公告,除了让人们感叹老将难留之外,也令业内再度审视行业的人才机制。

  事实上,傅鹏博的离职只是今年以来众多基金经理离开公募行业的一个案例。财汇金融大数据终端的统计显示,截至3月27日,今年共有42名基金经理宣布离职,涉及基金公司达35家。虽然不是每一位离职的基金经理都像傅鹏博那么有名,但在公募基金业闹“人才荒”的背景下,这些离职的基金经理往往执掌了多只基金产品,无论对基金公司、基金产品还是持有人来说,其影响都是非常深远的。

  上海某基金公司高管在与记者交流时表示,人才激励机制的不完善是导致成熟基金经理大批流失的根本原因。目前大多数基金公司的机制是将基金经理作为一个职业经理人来看待,因此,基金经理也将其视为一份工作而不是一个事业,一旦条件成熟,改换门庭或自立门户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因此,要想留住人才,最重要的不是奖金,而是“留心”。

  职业生涯的过客

  在傅鹏博宣布离职后数日,申万菱信基金公司发布公告,基金经理金昉毅因个人原因离职。与傅鹏博的资深不同,金昉毅并不是高管,执掌基金产品也不过数年而已,但其一个人担纲基金经理的基金产品多达7只,其离职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从财汇金融大数据终端的统计来看,截至3月27日,今年已宣布离职的42名基金经理中,有不少是相对年轻且“一拖多”的基金经理。在老将纷纷奔离之后,年轻且委以重任的基金经理也不断选择离开,不禁让业内外人士心中都浮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为什么基金经理都是公募基金业的过客?

  对于这个话题,接受采访的基金经理都比较谨慎。上海某偏股混合型基金的基金经理在与记者交流时表示,在外人眼中,基金经理是一份薪水相当高的职业,而且社会地位也不错,但基金经理的实际感受却与此差别很大。该基金经理认为,资产管理行业是人力资本高度密集的行业,最核心的人力资本就是基金经理,但在现实中,基金经理承担的责任很大,但岗位仍不过是一个高等级的普通员工,这与很多基金经理的职业规划相去甚远。

  “成熟的基金经理选择能更好发挥个人能力的平台,是职业生涯中自然而然的选择。”该基金经理说。

  重平台 轻个人

  在基金经理频繁离职的背景下,许多基金公司开始将平台建设作为公司投研团队建设的重点,以此淡化基金经理个人变动对基金产品业绩的影响。从相关研究来看,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

  天风证券的研究显示,从计算结果来看,无论是新增还是减少基金经理,都没有能够显著改变基金的业绩排名,基金业绩前后排名仍然具有一定的持续性,而减少基金经理的影响更小。对于这种结果,天风证券猜测,可能是由于基金公司的平台性使基金经理变更的影响减弱。具体而言,一方面,每个基金公司都有研究团队,而基金经理的决策会基于研究团队的结果,如果研究团队没有改变,那么基金的重仓股一段时间内也不会有太大变化,业绩排名自然会有一定的持续性;另一方面,基金经理受到基金公司管理层的约束,即便是更换了基金经理,但是管理层理念没有变,所以,基金也有可能倾向于维持原先的投资风格。

【编辑:张燕玲】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