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港府闪电出招大幅提升楼市印花税

2016年12月03日 10:49 来源:法制日报 参与互动 

  香港房价过去半年持续上涨,使越来越多市民无法负担得起,因此香港特区政府上月“闪电”出招,全面提高购买第二个物业的印花税率,统一调高至物业价格的15%。对海外买家亦提升了税率,非香港居民购买者须缴纳高达30%的税款

  这次是港府事隔一年多后,再次出招为楼市“加辣”。新政要求所有住宅物业,不论价格多少,印花税税率均由目前的1.5%至8.5%,调高至15%。但是对于交易时没有拥有物业的香港永久居民,可以豁免新税率,只须按现有税率缴纳基本印花税。

  以400万港元的房子为例,若购房者为香港永久居民并已持有其他物业,新政前需向税务局缴纳4.5%的印花税,即18万港元;但在新政下,税率将提高至15%,印花税将增至60万港元。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遏制本地投资需求,新政亦打击海外买家,非本地居民购房者需缴纳30%的税款。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梁振英表示,房价贵一直是困扰香港市民的民生问题,港府在过去四年一直努力增加供应。据统计,未来3至4年,未卖出的私营单位数目达9.3万个,比4年前高出46%。他指出,过去所推出的印花税措施曾一度打压三种非港人自住需求的活动,炒卖性购买及外来客购买跌幅较大,但投资需求仍然主导市场,交易量在过去半年出现反弹,达逾千个,因此宣布新政遏制投资性炒房。

  香港运输及房屋局局长张炳良表示,港府早前推出的两轮遏制房价措施,在去年10月至今年3月期间曾使楼市成交量回落,但近期再度出现快速上涨现象,今年3至9月房价累计升幅达8.9%,并以中小型房屋为主,房价由4月的0.7%,增至9月的2.8%,为2013年以来的最大升幅。而贷款比率由55%急升至77%,投资住宅的成交情况活跃,涉及双倍印花税的成交量上升5成至9月的2600宗。他表示,目前楼市风险扩大,假如任由风险增加,将会危及经济、金融体系,所以有必要出手。

  受新政影响,港府公布新一轮“辣招”后的首个周六日,香港私人一二手私人住宅市场的成交量均显著下跌。地产中介公司港置行政总裁李志成表示,政府突然“加辣”,对二手楼市马上造成影响,周末成交量全线下挫。部分业主封盘不卖,进一步收窄本已稀缺的盘源,预计新政将阻止二手房供应和流转。如果市场悲观情绪持续加剧,二手房成交量或将下降一半以上,楼价有可能下跌5%。

  另一间地产中介公司中原地产亚太区住宅部总裁陈永杰表示,由于后市走向不明朗,买家会犹豫买或不买,业主也会犹豫卖或不卖,只有个别业主当机立断,减价3%至5%,才有可能成交。他估计“加辣”必会对楼市成交量造成大冲击。

  外资券商也普遍看淡香港楼市,呼吁先减仓地产股并转投收租股或房托基金。瑞信、花旗及德银等大行相信,香港楼价在未来两年内将有11%至22%的跌幅。

  其中,瑞信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新政相当于将印花税从之前的1.5%至8.5%大幅加税76%至900%。该行认为,政府出招令市场意外,同时亦较瑞信预期时机早,外地投资者并非此次出招目标对象。报告指出,大幅提高印花税将使市场关注中小型单位投资需求,估计香港住宅需求将下跌25%,其中中小型单位会受重创,预计房价在2018年底前会下跌22%。

  新政公布后的首个股市日,地产股股价应声下挫。港股当天收市时,六大当地地产发展商的市值共蒸发了近800亿港元,跌幅亦超过2012年10月及2013年2月港府推出“辣招”时。当年辣招宣布后的首个交易日,2012年及2013年地产股市值分别减少388亿及86亿港元。

  香港财经评论员曾渊沧认为,此次新政明显是针对投资客。由于印花税大幅增加,香港楼价下跌已不可避免,首当其冲的就是正在开盘的新房,部分准买家会马上退出。

  不过,香港资深楼市评论员邵志尧则认为,过去八年,香港金融管理局七度收紧按揭,政府四度“加辣”,均阻止不了房价上升的大方向,因此新政也会跟以前一样,过段时间仍会上升。他说,如果加税或调整按揭成数便可以抑制房价,那房价问题就太容易解决了。他认为,香港房价上升的原因只有一个,即目前香港的楼价被低估,仍没有反映真实价值。

  也有地产中介公司的业内人士认为,只有增加供应量,才能真正遏制房价。业内人士指,政府近年来不断推出“辣招”欲遏制楼价上升趋势,但往往只是打击成交量,并不能阻止房价上升,反而使真正拟入市的买家更难买到合适的楼盘。因此,政府目前真正要做的是想方设法增加供应,而不是遏制市场需求。□ 凌德

【编辑:王诗尧】

>港澳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