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记澳门保安部队博物馆:展品多为回归前的军事用品

2017年05月12日 14:04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 

澳门小学生参观博物馆

  漫步澳门半岛,一不留神就会走进数百年前的历史里。

  在那座著名的金色莲花形建筑物脚下,有一幢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桃红色二层小楼依山而立,这是澳门保安司司长办公室和保安部队事务局所在地,保安部队博物馆也藏身这里。

  保安部队前世今生

  为什么叫保安部队博物馆?这还得从澳门独特的历史说起。400多年前的1580年,澳门刚刚开埠不久,西班牙传教士在依山傍海的东望洋山脚下修建了一座“嘉思栏修道院”,后来它被葡萄牙人改建为兵营、炮台。从19世纪开始,这幢红色建筑是“独立地区司令部”——澳门最高军事指挥机构所在地。1974年,葡萄牙发生“康乃馨革命”,次年所有军人陆续撤出澳门,这里又变身“澳门保安部队司令部”。1991年1月,澳门保安部队事务局成立,取代了之前的保安部队司令部。

  从修道院、炮台到军营,现在这里的地名还叫“兵营斜巷”。因此,这座1984年在保安部队司令部办公大楼内设立的博物馆当初就叫“军事博物馆”,直到回归后的2004年11月16日才正式易名为“澳门保安部队博物馆”。

  珍贵馆藏见证历史

  走进这座以军事题材为主的博物馆,唯一的展览大厅,面积大约500平方米,展品主要来源是回归前的军事、警察用品。一进门的左手是一排过去治安警巡逻用的摩托车,其中居然还有一辆上世纪90年代离岛警察用于巡逻的自行车。

  矗立在墙角的那个交通岗亭,则是澳门交通沧桑巨变的见证,它原来就在澳门今天最繁华的新马路和南湾大马路路口。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交通灯在澳门都尚未普遍使用,交通枢纽、重要路口都要靠警察指挥交通。

  在一面墙的老照片里,有上世纪初叶,在今天保安部队博物馆脚下的陆军俱乐部前举行阅兵仪式等老照片,记录了当时澳葡政府保安部队的所有重大活动,如治安警察局周年纪念仪式、水警队(今日海关)接受检阅等。

  既然前身是军事博物馆,馆内陈列品中必然少不了当年葡萄牙军队曾经使用过的各种军事装备。由于葡萄牙在二战期间加入德国阵营,二战结束后又加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所以展品中还能看到有很多德制和美制的枪械。比如著名的德制毛瑟手枪、美制左轮手枪、春田步枪等。军用双筒望远镜、手雷、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使用过的机枪弹药箱、手榴弹等,都有上百年历史了。最上面展示的德制G3自动步枪,至今仍是澳门保安部队学员训练都要用到的。

  另一面墙的乐器和几位假人模型,展示了警察银乐队65年的历史,成立于1951年的这支乐队除了参加澳门社会各项重大活动外,还代表澳门赴海外演出,屡获殊荣。

  展品中还有两门60-65米的远程火炮,葡国军队的指挥军刀,以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警队使用过的器材:999报警电话,警察联络指挥系统、无线电收发器、雷达测速器等。

  参观拉近警民关系

  保安部队博物馆向公众免费开放,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一个了解澳门保安部队历史的场所,常有澳门的中小学生和社团集体组织来这里参观。

  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的澳门保安司司长黄少泽,2014年上任前曾任司法警察局局长多年。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澳门保安部队博物馆开馆的历史并不长,但馆中的珍贵馆藏一方面记载了葡萄牙400多年来在澳门的军事部署和警队沿革的历史,另一方面,反映了国家富强与澳门命运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游客和市民了解澳门安全和稳定的重要性及警队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希望这些馆藏成为推动警民关系和澳门旅游文化的重要工具,持续提升公众的安全意识,增加警民之间的相互认同,推动游客对澳门历史的完整了解。”

  本报记者 苏 宁 文/图

【编辑:刘欢】

>港澳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