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印度核能利用争议大 警惕日本进行核武装

2015年12月17日 09:25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 

  新闻背景:12日举行的日印首脑会谈就两国在安保、经济两方面扩大和深化合作达成了一致,并在原则上就签订《原子能协定》达成了协议。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联合记者会上夸耀“日印关系将开始迈入新时代”。

  日印关系面临什么问题?印度是否会被日本“绑架”?本期圆桌请来日本和印度问题专家解读。

  核心观点:

  在日印核技术合作中,存在着日本借机进行核武装的潜在风险。日本极右翼政客、日本航空自卫队前幕僚长田母神俊雄就曾出书《日本的核武装计划》,主张日本以印度为突破口,进行核武装。

  ——刘江永 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副院长

  印度一直存在一个反对核能源的力量,一是出于环保原因,二是出于意识形态原因。左派一直反对莫迪的发展主义,反对简单推动GDP发展。

  ——黄迎虹 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印度德里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访问学者

  日想迈进“新时代”?

  还看印度答不答应

  广州日报:日印关系真的“将迈入新时代”?

  刘江永:这要看安倍所谓的“新时代”是什么概念。日印关系在安倍执政期间确实有了进一步发展,但关键在于这种发展能否改变印度长期坚持的“不结盟”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政策:如果改变了,那可以说是新时代;如果没有,那只能说是加强了关系。目前来看,印度作为一个大国,自己的主张和基本政策不会改变。

  这次安倍访印,是其“地球仪外交”的重要一环。安倍格外重视印度,首先与安倍的家族历史和战争观有关。从安倍外祖父、前首相岸信介开始,安倍家族就对印度抱有一种感恩的心态,原因是在东京审判过程中,印度法官帕尔为日本战犯辩护,基于印度长期受英国殖民的历史,称英美为真正的战犯,虽然这荒谬的辩解被否定,但却成了日本政客美化日本战争行为的所谓凭据。

  其次,安倍在第一次执政期间就提出“美澳印日”四国联盟的设想,企图以此制约中国。这个想法到第二任期非但没有改变,还成为其对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日本政府正通过行政引导,将投资逐步转向越南和印度,特别是印度,后者不仅人口多,而且扼守战略要地,因此虽然印度投资环境不好,日本仍然在印度进行战略布局。

  日向印出口核电技术 两国内部都有反对

  广州日报:日本将向印度出口核电技术,为何两国国内都有反对声音?

  刘江永:日本意图向印度出口核电技术,引发国内的高度关注与质疑。印度1974年首次进行核试验,1998年5月小型化纯裂变钚弹5次核试验成功,成为事实上的有核国家。印度没有加入《核不扩散条约》和《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在其1998年核试成功后,日本跟随美国表示不满和谴责。如今日本与印度这个拥核国家进行合作,在核不扩散问题上态度矛盾。日本媒体、民间团体和原子弹爆炸幸存者因而对此强烈质疑。

  黄迎虹:印度国内对利用核能源的争议一直很大。印度一直存在一个反对核能源的力量,一是出于环保原因,二是出于意识形态原因。印度左派一直反对莫迪的发展主义,反对简单推动GDP发展。

  2008年,由于印度政府执意推进与美国达成的核协议,印度左翼政党决定撤消对政府的支持,主要反对党印度人民党还曾趁机发难,对政府提出不信任案。

  警惕日本进行核武装

  印度如“选边”不明智

  广州日报:日印核电合作对地区有什么影响?

  刘江永:日本与印度进行核能合作是否有别的企图,国际社会应高度警惕。在日印军事合作中,还涉及到电子情报、导弹等,这是一个大系统,有时会模糊了民用与军用的界限。因此存在日本在日印核技术合作中进行核武装的潜在风险。日本极右翼政客、日本航空自卫队前幕僚长田母神俊雄就曾出书《日本的核武装计划》,主张日本以印度为突破口,进行核武装。

  黄迎虹:2006年,美国与印度签署民用核能合作协议,已经开了一个先例。现在日本等于再向前一步,给印度开小灶。虽然印度承诺和平使用,但涉及技术转让,难免引起该地区其他国家不满。

  安倍当然很想以印度作为平衡中国的一个影响力。印度虽然也有与日本靠近的动力,但不会认同“新时代”的定位。相对日印关系,印度与中国的关系更重要,影响更大。中国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印贸易额比日印贸易额大很多,印度不会上日本的圈套。另外,印度一直有“不结盟”的传统,这种传统在国内影响力很大,任何一个领导人都不会公开推翻。

  目前,美国、日本、中国都想争取印度,印度处于战略优势地位。印度在大国间周旋得益会更多,简单选边反而没那么大收获。

【编辑:何路曼】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