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信息

新加坡前总统逝世:政府建筑降半旗 星期五下午国葬

2016年08月23日 10:50 来源:环球网 参与互动 

  三周前因中风送入新加坡中央医院的前总统纳丹,在昨晚9时48分与世长辞,享年92岁。纳丹是新加坡历任总统中任期最长的一位。随着他的逝世,新加坡六位前总统都已辞世。为了向他致敬,所有的政府建筑物从今天起降半旗至星期五(26日)出殡为止。

  新加坡《联合早报》8月23日消息,总理公署昨晚发文告说,政府接受了纳丹及家人对身后事的意愿,并将提供必要协助。纳丹的遗体将在星期四至星期五,停放在国会大厦。政府将在星期五下午4时于新加坡国立大学文化中心为纳丹举行国葬仪式。

  纳丹遗下妻子、一对儿女、两名外孙和一名外孙女,他的家人今明两天将在锡兰路住家举行家庭私人丧礼。

  新加坡总理公署在昨晚约10时发表文告宣布纳丹逝世的噩耗,并指出李显龙总理及其内阁同僚对纳丹的辞世感到难过。

  纳丹7月31日因中风进入新加坡中央医院接受治疗,李显龙前晚在国庆群众大会上透露,纳丹仍未苏醒也未脱离危险期。纳丹去年4月14日曾因脑部出血,在中央医院接受三周的治疗。

  纳丹从1999年起担任新加坡总统12年,他也是新加坡第二位民选总统,两次参加总统选举都不战而胜。他在第二届总统任期结束之前,宣布不再寻求连任,现任总统陈庆炎博士随后在2011年当选。

  纳丹是首位使用所掌管的“第二把钥匙”的民选总统,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允许政府动用历届政府所积累的储备金,结果政府以储备金落实振兴经济措施,稳定了国家的经济、保住了人民的饭碗,并确保危机过后新加坡经济能迅速恢复增长。

  他任内每天排满了各类大小活动,包括为护士、教师、社工、公务员与外交官等举行接待会。即便在临卸任之际,他也仍主持开斋节总统府开放日,接待前来参观的民众。

  新加坡总统陈庆炎:启动慈善活动促进社会进步

  新加坡总统陈庆炎昨晚就在个人脸书页面上说:“身为新加坡的总统,纳丹先生在2000年启动总统慈善挑战活动,促进社会进步。总统慈善挑战活动至今得到社区的鼎力支持,并在纳丹先生的两届任期内,为500多个受益团体筹得超过1亿元款项。”

  他有幸在1996年至1999年,即担任副总理和国防部长期间与纳丹共事。他说,纳丹当时协助设立国防与战略研究院(Institute of Defence and Strategic Studies),即新加坡拉惹勒南国际关系学院(RSIS)的前身,这所学府已发展成区域首屈一指的智库。

  纳丹担任印度教基金管理局(Hindu Endowment Board)的主席期间,在提升本地印度社群方面扮演积极角色。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和蔼可亲的总统

  李显龙则在脸书上说,纳丹对新加坡人而言是一位和蔼可亲的总统,而曾与他接触外地访客也都对他的渊博学识,以及他担任总统时的尊严与杰出表现留下深刻印象。

  “纳丹先生的奋斗史对所有人都深具启发性。他留下的故事,是一名男孩如何克服人生逆境取得成功,为社会做出贡献。他担任过很多不同公职,最后出任国家的最高职位。”

  纳丹投身公共服务65年,曾是医疗社工、海员福利官,也是外交部成立时的第一批外交官,曾在国防部和全国职工总会等多个岗位服务。

  1999年,他经不起建国总理李光耀等人游说,决定参加民选总统选举后受访时说:“多年来,当我受命为这个国家做出贡献时,我从不退缩。有了家人和朋友,特别是李光耀的支持,我终于被说服肩负起总统这个特别职务。”

  纳丹在卸任后,于2013年获颁表彰民职人员卓越贡献的最高荣耀奖章——淡马锡勋章(一级),成为第七位获得这个殊荣的新加坡人。他也成为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关系学院的卓越院士。

  纳丹今年3月还出席《近看李光耀》新书发布会,但他近期已减少公开露面。他7月获第三届海外南亚人大会颁发杰出海外南亚人奖,由外孙和外孙女代为领奖。

  丧礼安排

  ●今明两天:家庭私人丧礼

  ●25日上午10时至26日中午:遗体停放在国会大厦

  ●25日上午10时至晚上8时:公众可到国会大厦向纳丹致敬

  ●26日上午9时至中午:供外国使节和其他官员瞻仰纳丹遗容

  ●26日下午4时:于新加坡国立大学文化中心为纳丹举行国葬仪式,之后到万礼火化场举行私人葬礼

  ●今天上午6时起:总统府大门设立悼念板,让公众表达敬意

  ●旅居外国新加坡人可前往新加坡驻外大使馆、领事馆、最高专员署和代表处签署悼念簿

【编辑:鲍文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