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当福利制度成为生活的破坏者

2018年01月10日 13:31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参与互动 

  当福利制度成为生活的破坏者

  文/恩盖尔·伍兹

  牛津大学布拉瓦尼克政府管理学院院长

  兼全球经济治理项目研究主任

  岁末年初,英国正在加速推出只有埃比尼泽·斯克罗吉(Ebenezer Scrooge,狄更斯小说中的一个讨厌圣诞节的吝啬鬼)才会喜欢的社会保障计划。“通用福利”计划将取代6种不同的福利待遇——例如儿童税收抵免和住房福利。其目标是鼓励就业,并创建一个更容易使用的在线系统。

  这个想法其实不错,可不幸的是新系统的推出一直都不顺利。第一笔福利款需要等待42天才能到账,意味着有些家庭可能要囊中空空地等待六周时间。而钱到账后很多受助者都发现自己的福利被削减了。在那些通用福利制度广泛实施的地区,有越来越多的民众转而向食品银行这类慈善组织求助,因无法支付房租而被赶出住宅的人数也在增加。

  但在所有这些夺人眼球的新闻头条之外,英国福利改革还存在一个更深入的、未被报道的问题:与其说是减少贫困,它实际上可能会加剧贫困状况的恶化。

  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森迪尔·穆莱纳森(Sendhil Mullainathan)和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埃达尔·沙菲尔(Eldar Shafir)在他们2013年出版的开创性著作《稀缺:为何过度的匮乏影响如此巨大》一书中研究了人们在管理工作、家庭和生活的各类决定条件。而他们的研究会为英国福利体系最新改革的评估提供两点教益。

  第一个教益是,人们无论是贫是富,都经常都会在缺乏关键资源(如金钱或时间)时做出错误的选择。例如对于那些资金匮乏的借款人来说利息高得吓人的“发薪日贷款”极具吸引力,即便这些贷款的条款只会令人们在债务中越陷越深。

  这不是因为人们缺乏教育。在几项对照研究中,穆莱纳森和沙菲尔让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玩一个他们有机会“多借”几秒钟的定时电脑游戏,尽管这样做意味着在总体游戏时间中扣除两倍的时间。许多人都借了这个时间,令穆莱纳森和沙菲尔得出结论:糟糕的决定可能是来自于稀缺和压力。

  英国最新的福利改革将推动许多受助者陷入类似的算计,因为许多穷人都被削减了福利。这可不是通用福利制度的最初目标,但一个试图削减支出的政府总是忍不住去压缩福利。其结果就是一个比它所取代的系统少支出30亿英镑的系统。

  据估计,约有110万双亲家庭会因此年均少收入2770英镑,而有工作的单亲家庭年均损失1350英镑。这些福利的减少很可能会导致一个糟糕的规划和决策周期。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穷人越是被剥夺了资源,他们的决定就变得越危险。

  穆莱纳森和沙菲尔的第二个教益则关于人类的“带宽”限制。我们都知道,使用手机的驾驶员更容易发生事故,或者在讲座期间使用笔记本电脑的学生内容吸收率较低。如果人们的脑力被某些紧迫关注所分散,他们解决问题的表现就会更差。

  英国的福利制度也是以类似的方式运作,它是一个贪婪的“带宽消费者”。例如,通用福利计划的前身、2012年的《福利改革法案》规定了当地住房补助和总福利的上限以及对住房空置的处罚。残疾福利和资格评审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而所有这些“改进”都伴随着其他几十个变化,造成了一场管理制度上的大混乱,既导致“带宽”紧张,又考验了执行的决心。

  如今出现的新变化实际上会造成受助者的分心并削弱他们的福利,迫使穷人花更多的精力去使用另一个拥有新规则和程序的系统。这类似于强迫人们每次开车都使用手机。目前还不清楚那些既要照顾孩子又要上班的人们如何在“驾驶”一套“让工作者得回报”系统的同时又承担好两个角色。

  英国的新计划被鼓吹为一种降低成本和激励更佳决策的方式,可以使更多的人投入工作,减少福利需求。但迄今为止,没有什么证据能支持这种乐观的设想。

  在减少穷人获得的福利的同时,英国政府肯定会让社会资源的稀缺性不断上升,也使各种糟糕的决策不断叠加。在频繁改变福利体系使其更加复杂后,英国领导人也迫使穷人消耗更多的精神“带宽”。总而言之,这些因素使得福利受助者变得日益窘迫。

  决策者应该阅读穆莱纳森和沙菲尔的著作,并考虑如何将他们的研究应用于未来的福利改革。目标应该是慷慨和稳定的福利,让人们专注于找工作,同时辅导孩子的功课并照顾好自己的健康。这类系统的创建不是不可能的。如果采取与此相反方案,那无疑将给那些最无力承受的人增加负担。

  (《中国新闻周刊》2018年第3期)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编辑:李夏君】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