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交钱就能发 职称论文“一道坎”成全期刊“卖版面”

2015年09月11日 15:16 来源:工人日报 参与互动 


              

  数百页篇幅,数百位作者,仅目录就有十几页,选题横跨经营管理、人力资源、商业文化、信息传媒等多个方向,内容涉及经济、政法、传媒、文史等众多领域。

  这不是大部头著作,而是一本综合类学术期刊。记者翻开这本期刊,发现纸张单薄,文字密集,每篇论文长度均在一页左右,文章质量味同嚼蜡。

  连日来,记者调查发现,学术期刊出售版面盈利在圈内是“公开的秘密”,综合类学术期刊更是沦为“铅字垃圾”的重灾区,学术论文的撰写、发表已经形成清晰而完整的产业链条。隐藏其后的正是学术评价体系僵化与期刊出版行业生存逻辑的待解难题。

  明码标价,大量期刊成铅字垃圾重灾区

  近日,《工人日报》记者以投稿人身份咨询论文刊发中介郭女士获悉,以新闻传播类期刊为例,每版字符数在2200~3000字左右,国家级刊物每版收费1100~1200元;省级专刊每版价格为650~800元;综合类刊物收费较低,每版价格在400~600元之间。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部分期刊的版面明码标价,一些综合类学术期刊沦为“铅字垃圾”的重灾区。

  “我们会根据文章情况推荐刊物,保证发表。”据郭女士介绍,稿件审核一般包括选题方向、文章内容和引用率三个方面。为消解记者对引用率门槛的担忧,郭女士向记者“科普”了“连续相同不能超过12个字”的查重原理,并主动传授“反查重秘籍”。在她的描述中,论文撰写变身一场“文字游戏”,通过变换语序、主动改被动、同义词替代、将文字转换为表格或图片、添加标点空格等方法就可以在短时间内速成论文并通过审核。

  “基本交钱就能发,投稿当天就能收到用稿通知书。”北京一所高校对外汉语专业的研究生高健告诉记者,在权衡版面费用和刊发门槛之后,他和很多同学选择了几乎零门槛的综合类刊物投稿,“邮箱经常能收到这类杂志的长期征稿通知,百发百中”。

  记者翻阅一本省级社科类综合期刊发现,近500页的篇幅像是一本“百科全书”,包括经营管理、人力资源、商业文化等11个栏目,涉及经济、财会、传媒、文史等众多领域,多数论文规模在一页左右,“作者比读者还多”,有网友这样调侃这类“大部头”期刊。

  事实上,我国学术论文的撰写、发表已经形成清晰而完整的产业链条,一些刊物只要收取一定费用,就能够提供论文代写、代发一条龙服务,而且保证原创。此前,有媒体报道称,我国每年产出数百万篇学术论文,90%以上的高水平论文均投向了国外期刊。

  近日,科学出版社副总经理彭斌表示:“好文章都‘出国’了。”

  唯论文是瞻,“买方需求”不断膨胀

  北京城市学院青年教师范松楠介绍,教育产业化催生出数量庞大的高校教师和研究生群体,量化评价体系下形成不断膨胀的论文“买方市场”。

  在北京一所211院校供教师参阅的文科科研手册上,记者看到,在权威核心期刊与核心期刊上的论文发表数量与教师岗位聘任、个人考核、导师资格申报以及职称评定晋升等方面密切相关。这意味着,每篇论文都能成为申报表格上的具体数字,最终转变成教师的头衔与收入。

  不仅是教师,论文发表也与高校学生的利益密切相关。据了解,全国各高校几乎都明确规定研究生申请学位前须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否则无法获得学位;而本科生在保研时,论文发表往往是考量其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标。

  提高奖学金等次是高校研究生发表论文的另一个驱动力。在北京某高校的学术型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定细则中记者发现,学业成绩与科研成果各占50%,科研成果主要包括科研论文加分、著作加分等,不同等级的期刊加分分值有所区别。

  医务工作者、技术人员等职业人群在评定职称和晋升职务时也会有论文发表的“硬杠杠”,而学术论文与实际工作的脱节,也让论文发表成为职称评定中备受诟病的环节。

  “不改变‘唯论文是瞻’的学术评价体系和职称评定体系,买版面的现象很难根除。”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青年教师王俊杰说。

  卖版面是无奈的求生之道?

  “生存逻辑促使本不该以市场为导向的学术期刊走上市场化道路。”业内人士徐先生向记者介绍了学术期刊的生存之道。

  据他透露,学术期刊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主办单位财政拨款、国家基金扶持、网络版权费、发行费、会议收入、版面费等等,核心期刊的资金来源较为丰富,“不过很多普通期刊的资金来源匮乏,日子并不好过,它们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活下来’。”

  徐先生坦言,期刊刊号的审批制度一定程度上导致低水平甚至功能异化的期刊长期存在,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难以发挥作用,于是大量非核心期刊以售卖版面资源作为主要盈利手段,从而形成数量巨大的卖方市场。

  重庆一本普通社科类学术期刊的编辑张伊然(化名)告诉记者,一年前这本期刊每期80多页,为拓展收入来源,一年间期刊的厚度增加了一倍。“不仅纸张变薄,正文的行距和字号明显缩小,论文质量也不如从前了。”张伊然说,很多非核心期刊在面临生存窘境时都作出了类似的选择。

  而这种选择也让张伊然所在的期刊陷入了“死循环”。一方面,期刊需要依靠高水平论文增强自身影响力,提升在学界和业界的知名度与认可度;另一方面,为维持期刊生存,获取更多版面费,却无奈降低筛选门槛。“如此循环,更难以吸引优质稿源,期刊品质自然下降。”张伊然对这本期刊的未来并不看好。

  相对于非核心期刊的勉强维系,核心期刊的版面是名副其实的稀缺资源。根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术期刊资助经费管理办法(暂行)》规定,“获得资助的期刊不得以任何名义收取版面费”,然而现实是,只要能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即使收取一定版面费,投稿人也会“欣然接受”。

  一位高校青年教师告诉记者,即使论文质量过硬,如果没人推荐,个人投稿的发表周期也会很长。“想在核心期刊发论文要同时有硬文章和软关系”,这位老师说,一些论文中介和期刊有合作关系,缴纳一定版面费确保论文及时发表,这在圈内已是“公开的秘密”。

【编辑:陈鸿燕】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