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综述:以合作增互信破中日关系难题

2015年11月02日 03:1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北京11月2日电 (记者 马海燕)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当地时间1日晚在韩国首尔应约会见出席第六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中日关系能否就此回到正常轨道、两国何时开启领导人互访、中日韩自贸区谈判能否尽快完成受到普遍关注。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但两国新一届领导人上任近三年来,始终没有实现互访。而造成两国关系低迷的直接原因就是安倍上台后强硬推行安保法以及在二战等历史问题上拒不认错,反而在参拜靖国神社、钓鱼岛、慰安妇等具体问题上一再刺伤中韩等国人民的感情。

  “正如李克强在会见安倍时所说,历史问题事关中日关系政治基础和13亿中国人民感情,希望日方充分认识其高度敏感性,切实恪守迄今作出的郑重承诺,真正做到正视和反省历史,以负责任的态度处理好有关问题。”外交学院教授周永生告诉中新社记者,历史问题是中日关系绕不过的坎。在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前,两国关系也存在许多问题和障碍,也都通过接触和交流逐步化解,但历史问题始终没能很好地解决。

  此前,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发布的相关研究报告指出,中日关系困局的焦点是领土主权争议与历史问题上日本的“包袱”,而日本对中国崛起的深刻焦虑、疑惧及其对两国未来发展的迷思,也深刻影响中日关系的未来发展。

  李克强会见安倍时提出了双方要重点做好的四项工作:一是牢牢把握两国关系的大方向,二是妥善处理和管控敏感问题,三是培育相互信任,四是深化务实交流合作。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阮宗泽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世界第二、第三大经济体关系走低,直接影响了经贸往来和民间感情。在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背景下,两国携手共同应对挑战是工商界的普遍声音。

  周永生说,中日韩自贸区受阻的主要原因来自日本,此次重启三国领导人会议,中日韩自贸区也有望重启谈判早日达成一致意见。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前段时间来中国,希望了解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有关问题。这些都是从务实角度出发做出的选择。

  去年11月在北京和今年4月在雅加达,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曾两次应约与安倍见面,但这两次会见都是在第三方场合见面,还不是两国领导人的正式互访。

  周永生说,在双方各个层面的努力下,去年双方达成了四点原则共识,两国关系有所缓和。李克强此次与安倍见面,意味着两国高层领导人的交流得到恢复,这一恢复本身就有积极意义。但看中日关系是否正常化,还要看两国领导人何时实现互访。

  十天前,由中日民间机构共同实施的“中日关系舆论调查”结果显示,与去年相比,尽管两国受访者间的好感度仍然处于低位,在领土、历史等敏感问题上存在分歧,但中日受访者对两国关系的总体看法出现一些积极变化,两国认同和平、合作发展理念的人数占据多数,希望两国和平相处、共同发展的声音成为主流。

  毋庸置疑,两国在历史认知上仍存在重大分歧。正如李克强所说,“去年底以来,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两国关系逐步走出僵局,保持回稳势头。但同时,两国关系敏感性、复杂性仍较为突出,重回正常发展轨道依然任重道远。”但只要恢复交流和沟通机制,各个层面的交往逐渐打开,就有望缩小分歧,扩大共识。

  阮宗泽表示,务实外交已成为各国外交的共同理念,加之经济危机的影响尚未远去,各国都面临经济增长放缓的巨大压力,两国用合作实现共赢无疑是明智选择。中日可以携手开展第三方产能合作,发挥双方优势,提升合作水平,以合作共赢增进互信。(完)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