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每个人都是大气污染的治理者

2015年11月17日 08:54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 

  连日来,随着北方各地进入供暖期,东北三省大部分地区及华北地区遭遇严重雾霾天气。应对雾霾天气应该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改变能源结构是治理雾霾的治本之策。而改变能源结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政府和社会两个“拳头”一起使劲,打出加快淘汰“黄标车”、治理城市扬尘、禁烧秸秆等标本兼治的“组合拳”。(《经济日报》11月16日)

  雾霾形成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找回蓝天也非一日之功。因此,诚如新的大气污染防治法所规定的:“防治大气污染,应当加强对燃煤、工业、机动车船、扬尘、农业等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推行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对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氨等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实施协同控制。”然而,雾霾天气的形成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及行为息息相关,生活污染在污染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对于大范围雾霾来说,除了工厂污染,每辆汽车、每个采暖炉等也是污染源。作为社会公民,如果只指责政府治污不力,却自顾自继续排污,显然是不恰当的行为。雾霾面前,没有人能“自强不吸”,解决污染问题固然需要政府的力量,但也需要每个公民切实身体力行、有所担当。

  在大气污染中,每个人往往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 既是污染的“受害者”,同时也是污染的 “贡献者”。有资料显示,机动车尾气已成为不少大中城市大气污染物的重要来源,公众消费领域的碳排放已经达到总体碳排放的30%……这就决定了治理大气污染,既要靠政府统领、企业施治,更需要全民参与、共同奋斗。

  政府治污的制度设计和处置过程,应当接受舆论和社会监督。如公众积极参与环评,不仅可以维护自身权益,更是公民责任和意识的实践,对于弥补执法力量的不足也有积极作用。公众也应在日常生活中植入绿色环保理念,以切身行动减少污染物排放。例如少放烟花,选择公共交通工具代替私家车,同时倒逼公共交通部门完善公交系统,等等。

  或许有人会说,开一天车能污染多少空气?殊不知,据专家测算,小型汽车日行驶25公里、消耗“国三”标准的93号汽油2.5升,即可排放0.6克二氧化硫,大约污染5940立方米空气。在这样的数据面前,我们还能说开一天车造成的污染无足轻重吗?还能认为大气污染的形成与自己无关吗?而且,问题积少成多,人人抱着自己的行为不影响大局的想法排放污染,污染总量就这么积累起来了。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财富,改善大气环境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全体社会成员能否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直接影响着天能否更蓝、风能否更清。目前国家倡导的“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少了谁的支持都不行。只有每个人都行动起来,少开空调、少用矮层电梯、短距离出行采用步行或自行车、少燃放烟花爆竹、不在户外烧烤……这一点一滴汇聚在一起,就可能形成吹散雾霾的强大合力。廖海金

【编辑:查云帆】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