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国家版居住证来了 数亿流动人口“市民”路有多远

2015年12月13日 09:58 来源:央广网 参与互动 

  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备受关注的国家版《居住证暂行条例》昨天公布,《条例》将从明年1月1号起施行。居住证和你我的生活有何关系?一张证件背后隐藏着哪些“福利”?未来,什么人可以拿到居住证?这些问题,《条例》都进行了说明。

  明年1月1日起施行

  从明年1月1号起,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中又多了一个新名词——居住证。国务院正式对外公布的《居住证暂行条例》,共23条。《条例》明确,公民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到其他城市居住半年以上,符合有合法稳定就业、合法稳定住所、连续就读条件之一的,可以依照条例的规定申领居住证。

  记者梳理出大家普遍关心的一些问题,比如,居住证如何申领?《条例》规定,要向居住地公安派出所提交材料。公安机关负责居住证的申领受理、制作、发放、签注等证件管理工作。需要提交什么材料呢?包括身份证、居住证明、就业证明等。居住证的签住年限为每年签注1次。

  可享六大服务七项便利

  针对公众最关注的,居住证持有者会享受哪些福利,这次公布的《条例》也给出答案。在记者看来,义务教育、基本公共就业服务等六项基本公共服务和办理出入境证件、机动车登记等七项便利最具含金量;另外还明确了持证人申请登记居住地常住户口的衔接通道及各类城市确定落户条件的标准。落户条件是大家关注的一个焦点。《条例》用了近600字的篇幅进行详细规定。其中,城区人口5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条例明确应当根据承载能力和发展需要,建立完善积分落户制度。这也意味着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落户要求还是挺高的。

  强调执政为民理念

  最新出台的《居住证暂行条例》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地方?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区域研究部副研究员马庆斌说,《条例》更强调执政为民的理念。

  马庆斌:它(《条例》)更加强调执政为民的理念。比如说,办证的话特别明确、简单易懂。《条例》还特别强调,县级以及以上政府分工很明确,具体到某些部门,要求在15天以内给予答复,体现了高效治理的理念。另外,《条例》里面也特别明确,针对过去很多年,普通流动人口,尤其是农民工特别关注的一些问题,比如子女教育、医疗、文化等,出台了六大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务和七个方面的便利,服务于老百姓的异地就业和生活。

  居住证相当于“准市民证”

  居住证取代暂住证,这是户籍制度改革的重要一步。从最新条例来看,居住证持有者基本能够和当地居民享受相同福利。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宏山说,居住证相当于“准市民证”。

  杨宏山:它对于在城市长期居住,但是没拿到户籍的人群来说,对他们的福利标准的保障有所提高。虽然居住证不同于城市的户口,但是它能够享受准市民的待遇,因为这里已经很明确提到,城镇的基本公共服务和便利,要向常住的人口全面覆盖。在城市化的大背景下,大量流动人口在城市里工作就业,有的并没有实现市民化,居住证实际上就是准市民证。

  落户特大城市限制严格

  不过,持有居住证的人要想落户,仍然有一些限制,其中最严格的是城区人口5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瑞分析,这是基于城市发展不平衡的合理选择。

  刘瑞:还是基于中国国情现实考虑,我们的城市也是不平衡的,特大城市非常拥挤,一系列的城市病随着人口的涌入越发严重,短期内也不可能彻底得到缓解。在这样的情况下,把城市分成若干类型,然后对人口进入区别对待,这也是一种合理的选择。

  “准市民”到市民的破解之道

  从“准市民”到市民,居住证制度未来还有多远的路要走?马庆斌认为,代际传递和举家迁徙是破解问题的关键。

  马庆斌:能不能让公共服务具有一定的代际传递性,这是很重要的。另外,我们现在解决的往往还是某一个单体进入城市的居住证问题,但是咱们国家现在有百分之十几是举家搬迁,百分之八九十的农民工和家庭还是分离的,这个时候带来很多的社会问题。真正破解这些,一是解决代际传递问题,二是举家搬迁问题。

  【新闻链接】居住证的“前世今生”

  1985年,我国对流动人口实行以“暂住证”为主的管理办法。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迅速扩大,居住证制度最早出现在北京、上海、广东等东部发达地区,常常直接被称为“工作居住证”或“人才居住证”。

  2010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首次提出进一步完善暂住人口登记制度,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居住证制度。2014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全面推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以居住证为载体,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

  2014年12月,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就《居住证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一年以后的12月12号,也就是昨天,《居住证暂行条例》公布,明年1月1号起,“居住证”在全国范围内迎来实质性推开阶段。

  编辑短评:让居住证更加“接地气”

  2.53亿人,这是当下中国流动人群的总规模,相当于两个日本、3个德国或4个英国的人口。到2020年,这一数字将接近3亿。对于这个庞大人群来说,小小一张居住证,涉及医保、生育服务、子女教育种种现实利益,“含金量”十足。

  但从一些城市之前在居住证方面的探索来看,好政策要落到实处,却并不容易,这样那样的门槛总是隐隐闪现。真正落实居住证制度,不仅需要不断完善顶层设计,更要让居住证“接地气”,打通政策的“最后一公里”。

  而要让居住证“接地气”,让群众看得见也能摸得着,需要城市治理观念转变,从“管理员”变成“服务员”,尽快撤除“关卡”,破解“中梗阻”。实现这些的关键在于,信息公开且便于监督。只有这样,才能让数亿流动人口,少一些“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喟叹,多一些“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归属感。(记者魏红欣)

【编辑:高辰】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