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首位“卡林加科普奖”得主李象益:中国科技馆已成规模

2015年12月14日 17: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国首位“卡林加科普奖”得主李象益:中国科技馆已成规模
图为中国首位“卡林加科普奖”得主李象益做报告。 重庆市科协供图 摄

  中新网重庆12月14日电 (钟旖)“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开始着手创建自己的科技馆,目前已形成一定规模。”14日,中国首位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卡林加科普奖”的科普专家,亦是中国科技馆事业开拓者之一的李象益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科技馆,前五名都在中国。有中国科技馆、上海科技馆、广东科技中心等。”李象益说,当前,全国都在建设科技馆,从发展速度和规模上看,中国处于领先位置。

  “科技馆的存在就是为了让受众参与、互动、体验。中国多样化、多元化的科技传播形式,在世界上并不多见”。在科技馆体系建设方面,中国的科技馆已发展有实体科技馆、数字科技馆、流动科技馆等诸多种类。其中,流动科技馆和大篷车不仅可以助力科普工作走进大城市,也可走进边远的基层。李象益说,“科普的根在人民群众中。所以,不论是科技馆工作还是科普工作,都一定要深入到基层中去。”

  “科技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才的孵化地,在科技理念方面,我们依然在紧跟世界教育科学的走向。”谈及中国科普教育现状及发展,李象益坦言,在“互联网+”时代下,中国的科学教育、科普教育还与世界有一定差距,“仍在追赶当中”。

  李象益建言,当前的科普工作应当从互联网技术与科普教育深度融合方面下功夫。

  “互联网带来了全新思维,引导着每一位‘知识的探索者’从好奇心、想象力走向创造力。”李象益说,互联网背景时代,新媒体和数字技术在科普中的应用是必然趋势。通过虚拟与现实的结合,将使得中国科普教育往更加深化方向发展。

  随着中国科技馆的不断更新,全国的科普工作也已经开展了30余年。针对时下国民科学素养的培养工作,李象益称,应借鉴西方国家的教育理念,不过度追求知识积累,而注重提高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通过加强实践性教育,按照科学素养的综合目标去推动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

  “从事科普工作30余年,我不仅从一个科普盲变了一个科普迷,也见证了中国科普工作的日益进步。科普,是一份拥有无限空间的事业。”76岁的李象益说。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