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公共服务供给应注重“耦合度”

2015年12月22日 09:07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 

  能否精准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无疑是破解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难题的关键

  惠民项目下乡、农民觉得“不给力”,新建大桥竣工了、引桥却迟迟不修……现实中,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与群众实际需求不相匹配的现象,日渐引发关注。

  长期以来,一些地方习惯于以政府供给为主导的公共服务提供模式。公众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公共服务,实际需求有没有发生变化?这些问题,往往缺乏充分的调研论证。种种“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让原本就很紧张的公共资源无法得到优化配置,导致涉及民生的公共服务供给效率不高,也一定程度上累积了基层矛盾。

  近年来,不少地方政府积极转变理念,致力于改革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提升了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但公共服务具有专业性、公益性等特点,由于市场失灵、监管不足等原因,政府公共服务“失准”、低效等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群众满意度。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断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个性化的公共服务需求。能否精准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无疑是破解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难题的关键。因此,应积极促进公共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的耦合,努力实现两者的无缝衔接。

  首先,构建群众参与公共服务决策的有效机制。群众需要什么样的公共服务模式、怎样回应群众的新期待等,都有赖于调研制度、参与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推动公共服务决策机制,由自上而下的政府供给导向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群众实际需求导向,才能切实增强公共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例如,上海市浦东新区塘桥街道广泛调研、整合社区资源,创新“潮汐式”停车模式,就很好解决了社区居民与企业员工停车难的问题。

  注重引入公共服务第三方评估机制。建立公共服务责任机制,加强对公共服务市场和社会供给主体资质的审核,对公共服务执行绩效以及群众满意度进行第三方评估,既能促进公共服务满意度的提升,也有利于增进群众对公共政策的理解和支持。例如,上海市徐汇区长桥街道建立了完善的社区公共服务评估机制,群众代表通过协商提出公共服务需求,由政府牵线整合辖区资源提供服务,通过第三方对公共服务的执行进行监督和评估,广受群众好评。

  此外,还应积极开展“微服务”,通过群众的自我服务弥补制度性供给的不足。近年来,福州军门社区开展的“微公益”、上海浦东沪东社区开展的“微公益点亮微心愿”等活动,通过搭建公益互助平台,以普通人帮助普通人的形式,解决了一些贫困家庭的实际困难。类似“微服务”,成本小,可行性强,贴合群众需求且易于调整,可以充分激发群众的创造性,也有利于完善基层群众自治。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顺应社会治理精细化的大势,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三者的关系,着力推动公共服务供给的社会化、多元化、个性化,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公共政策就能赢得群众更多的真诚点赞。

  (李 德 作者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研部副教授)

【编辑:李欢】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