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北京西城“减人增绿” 未来5年将疏解19万人

2016年03月08日 10:55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 
北京西城“减人增绿”未来5年将疏解19万人
  西城区区长王少峰(左一)与居民代表座谈。

  西城未来5年“组合拳”疏解19万人

  文保单位居民外迁政府出钱找房

  西直门桥东北角不盖高楼建公园

  西直门桥东北角建社区公园,受壁街地下建停车场,清理西四附近的“小五金”商店,有序疏解19万人口——日前,西城区区长王少峰与新街口街道的30位居民代表面对面交流,近距离解读西城区“十三五”规划,现场解答百姓关切问题。这也是西城区“十三五”居民聊天会首场活动。

  瘦身

  未来5年疏解19万人

  “常驻人口规模不超过110.7万人。”这是一项约束性指标,排在西城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及目标值的第一位。王少峰解释说,“约束性指标,就是上级和本级政府要求必须完成的,没完成就是政府没有履好职。”

  110.7万这个数字怎么来的?“是根据本区的人口资源环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水、绿、房、车、路等这些指标倒推出来的。”王少峰说。

  从2015年年底的常驻人口129.8万下降至110.7万人,“这近20万人都怎么走?主要是通过几种方式,有序、稳定疏解人口。”

  王少峰解释说,首先是城市功能疏解,大的机构,包括市政府的有关机构将要向位于通州的行政副中心搬迁,随着机构的搬迁,带动人口外迁。

  其次是棚户区改造,西城区已启动百万庄、新街口、白纸坊等多个棚户区改造项目,仅白纸坊棚改区就涉及居民5400多户。“白纸坊地区40%的居民愿意去新城区,60%希望留在原地。留在原地住房面积小,目前按1比1.5的比例改善住宅面积;但是到新城居住,这一比例是1比5,甚至更高。家里人口多的居民自然想住大房子,愿意外迁。”

  第三是产业调整,比如批发类、物流类、用工多的产业转移后会带动一批人口外迁。

  此外,还有文物疏解修缮、文保单位的腾退,也会带走一部分市民。

  西四地区小五金店要清理

  阜景街、西四南北大街、新街口南北大街临街的低端业态将进行综合整治。目前,这些街道两侧都是卖电气、电子、塑钢门窗、小五金配件的商户,很多商店都门前出摊,常年占据盲道和马路。王少峰表示,“有家住郊区的市民到西四买塑钢门窗——这不是西城区应该承接的城市功能,今后这些低端业态都要进行清理。”

  调查显示,西城区有违法建设100万平方米,过去3年拆了20万平方米,力争到2020年,存在安全隐患的、市民反映强烈、从事违法经营的违建全部拆除。

  增绿

  西直门桥东北角将建社区公园

  到2020年,西城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要达到95%,绿化覆盖率达到31%,新增公园绿地17.5万平方米。王少峰直言,完成这一指标,难度特别大。“西城区不缺高楼不缺文物,缺少绿色。老城区就没有绿——我们都说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就没有公家园林这个概念。”因此,在西城区,只有先腾出地方,才能建公园。“西直门桥的东北角,曾经规划是8万平方米的写字楼。这个楼已经决定不盖了,改建社区公园。地上是绿地和小品景观;地下是停车场,主要停放市政车辆。”

  此外,已建成的公园绿地原来都是“圈起来不让市民进去”,今后这些现有绿地都会尽可能向市民开放。文物单位、图书馆、影剧院等公共空间“以前都搞硬化,铺水泥地砖,今后也要调整,增加绿地面积。”

  西城区还将加大城中村、边角地的拆除力度,拆除出来的地方都用于建设绿地。住在城中村、边角地的居民如果想外迁,都可以向政府提出,政府替你找房子,腾出来的地方尽可能用于绿化。“我们力争做到95%的社区出门500米半径,能有一个占地1000平方米的绿地。”

  缓堵

  能走车的路都得走车

  王少峰表示,未来5年,大力发展胡同交通,禁止胡同两侧都停车。“能走车的路都得走车,单停单行,提高道路通行率。”目前有59条道路在文保区里穿行,今后都不再拓宽,实行一侧停车,单向行驶。

  “十三五”期间,西城区将基本完成西直门内大街、新街口北大街、受壁街及大觉胡同的扩宽,实现地铁19号线2020年贯通运营。此外,受壁街将建大型地下停车场。

  西城区还将打造“十五分钟生活圈”,500米到达6种以上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区比例达到100%。“步行、骑车、公交就能到达您想去的地方,不用动车。”王少峰说,“今年绿色出行比例力争达到71%,以后一年一个增长点,到2020年达到75%,就是四分之三的居民不动用私家小汽车来解决日常出行问题。”

  文保

  363处文物一处都不拆

  目前西城区有“文物保护单位”181处,有“不可移动”文物182处,“政府作出承诺,这363处文物一处都不拆了,而且加强对文物的保护。我们准备把有些片区拿出来,比如,什刹海地区让居民做导游,本地人讲本地故事,让游客能够进入历史街区,熟悉老北京的生活,而不是简单照张相就走人。”王少峰如是说。

  针对有些文保单位沦落为大杂院,王少峰也表示,住在文保单位内的居民只要愿意外迁,均百分之百给予腾退搬迁,政府出钱给大家找房子。居民搬迁后对文物进行修缮,向社会开放。“未来5年,每一个街道都建设一个街区博物馆;有一个公共阅读空间,打造成每个家庭的第二书房;每个街道建设一个园艺推广中心;每个街道都建设一个中医馆。”

  养老

  拟在攀枝花建养老中心

  到2020年,目前西城区人均预期寿命为84.5岁,目前为84.26岁。王少峰表示,西城区有百岁老人多达140位,是全国最“不著名”的长寿之乡。

  未来5年,西城区的养老照料中心覆盖率达到100%,每一个居住区,要实现有一个养老照料中心,真正实现居家养老,社区养老。

  到2020年,养老床位数量达到4500张。“拆出地方建设养老院太难了。我们正在研究在外地建设养老中心。”王少峰透露说,有可能去攀枝花市建设西城的养老度假中心。“这个小小城市环境优美,春节期间接待游客多达20万人。”

  数说十三五

  全区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110.7万以内

  养老院床位数4500张

  绿化覆盖率31%

  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95%

  养老照料中心和老年餐桌覆盖率100%

  居民人均预期寿命84.5岁

  绿色出行比例75%

  居民心声

  天桥北里社区 梁英杰

  我与梁启超先生同乡同族,103年前,他任司法总长,我祖父是京师第二监狱的狱长。我希望修缮梁启超故居,建成梁启超博物馆。

  魏染胡同 卲渤

  著名报人邵飘萍是我祖父,在90年前被张作霖暗杀了。我们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政府能在这里成立邵飘萍博物馆,房子的格局都在。

  万明园社区 王静

  保利罗兰香谷社区去年成立,前来登记需要上学的孩子很多,希望社区周边建立公立学校,满足孩子们幼儿园、小学上学。

  燕平家园14号楼 龚海权

  东关二条胡同内石油大学阳光公寓学生长期占道停放自行车,胡同内垃圾桶周边脏水横流,建议有关部门及早整治。

  香炉营小区 尤连芳

  希望老年送餐越做越好,面条也能送到家——现在,面条他们不送,说容易坨了。

  甘家口社区 张东旭

  希望“动批”搬走后,动物园一带可以成为文化旅游胜地,环境优美,秩序井然。

  黑瓦窑小区 张凯然

  希望父母能顺利入住养老院,离家远没关系,服务好就行。

  牛街东里小区 马华

  特高兴报国寺公园今年动工,希望身边都是绿地。

  白纸坊棚改区 杨慧芳

  希望南苑的定向安置房能早点竣工,住了一辈子小黑屋的我也能住上三居室。

  现场探访

  白纸坊棚改后叫“融悦城”

  西城区最大的棚改项目——白纸坊的“光源里”、“菜园街及枣林南里”的居民这两天都在忙着选房。棚改后的新居叫“融悦城”,据悉,这里将打造成“北京内城回迁安置房的典范”。两个棚改项目春节后启动“预签约”,目前签约居民超过80%,大部分居民都选择了回迁。

  “盼了十多年,终于要动了!就盼着新房子能早点完工,我们能早点入住。”这几天,菜园街选房大厅里热闹得像集市。选房将分批次进行,每天安排150户,到3月9日为止。居民们仔细盯着沙盘上的新家,心里都挺激动——白纸坊地区终于要告别棚改区了,5400户居民将乔迁新居。

  据悉,棚改后规划项目叫融悦城,取融合欢悦之意,其地处南城核心二环内,南至白纸坊西街,北至枣林前街,西至菜园街,东至白广路。考虑到这个地区老年人较多,融悦城社区倾向于适老。社区内全部道路无障碍,每个单元里有两部电梯,其中一部为担架梯,以满足老年人就医的需求。社区地上路段人车分离,每户配一个车位。

  融悦城以板式设计为主,共20余栋住宅楼,分一居、二居和三居,户型在设计上尽可能保证每一个家庭采光通风,起居室多在景观的一侧。一居室在50至60平方米之间,两居室60至80平方米之间,三居室在80至125平方米之间,有多种户型供居民选择。

  融悦城建成后,数条20至25米宽的交通干道将贯穿于社区内,许多小胡同也将拓宽,为百姓出行提供便利。社区将配套学校、商场、娱乐健身等设施,打造成北京内城回迁安置房的典范。

  一位姓杜的老大爷说,他住在华北电管局宿舍,十多年前,红桥地区拆迁时搬到这里,老两口住在老楼内一间57平方米的房子里。“50多年前的老楼房又窄又小,周边是小胡同平房区,条件可差了。”杜大爷说,外国的朋友来中国,想到他家里看看,都被他婉言谢绝了。

  一位姓王的市民告诉记者,他家住崇效寺社区,有十七八栋简易楼及一部分平房,住了3000多户居民。简易楼是上世纪70年代盖的,有的房子连顶棚都塌了。空心墙,没有厨房,更没有阳台。冬天没有暖气,蜂窝煤一烧就是几十年。一层共用一个厕所,楼道里没灯,陌生人进去连楼梯都找不到。“我们当初搬来时都是两口人,住一间房。现在,一大家子五六口,还是一间房。我们年年都盼着改善住房条件。”

  本版撰文

  北京晨报首席记者 崔红

  本版图片

  首席摄影记者记者 蔡代征/摄

【编辑:王忠会】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