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常外怎样度过“毒地”危机

2016年04月20日 09:42 来源:京华时报 参与互动 

  理性的回应,应该是一五一十陈述事实,通过有效措施赢得受害者原谅,并确保不再重蹈覆辙。就此而言,常外度过“毒地”危机,还需要时间。

  常州“毒地”事件仍在发酵。18日,常州外国语学校国际部向家长和师生发出公开信,称充分理解家长及师生的关切,同时质疑央视报道有“硬伤”,包括引用的数据、观点,甚至镜头语言,都带有强烈的导向性。

  面对媒体报道、公众质疑,处于“毒地”事件漩涡中央的常外,有权利回应。“我们坚信常外能够度过这一危机”——回应中的这句话耐人寻味。随着时间流逝,舆论淡化,“毒地”事件终会被时光之尘淹没。但在这个特殊关口,常外自负地宣称“坚信”,让人看不太懂。在事实未明的情况下,常外的自信从何而来?

  常外要想顺利度过危机,光靠说不行,还要靠做。怎么做呢?

  首先,要完整公布目前掌握的事实,用事实说话,而不是扣帽子。比如,常外一边承认央视报道的基本事实总体无误,一边又指责报道存在“硬伤”。硬伤是什么,不妨一一指出来,不说硬伤何来,却给报道扣上一顶“带有强烈导向性”的帽子,显然无法服众。

  再如,回应中只笼统地称“全校应到校的2451名学生中,除1人事假、3人病假、4人正在办理转学手续外,其余学生全部到校”,却不直接回应“数百名学生身体出现异常”是否属实,学校未评先建又是怎么回事,这种避实就虚、偷换概念的回应只能让公众疑虑更甚。

  其次,应先自检,而不是质疑媒体动机。常外回应称不解央视为何此时报道,“眼下,学生们正在紧张准备各种重要考试,九年级即将面临中考,国际部学生即将参加剑桥全球考试”。一个常识是,媒体监督越及时,“毒地”事件对孩子的伤害越小;媒体监督越到位,事件越容易水落石出。不刻意选择报道时机,恰是媒体负责任的体现。而说到省视自身,常外不妨先来回应新华网此前的一个疑问:“学校为何死扛?”常外的学生出现身体异常,不是一天两天,学校也并非不知情,面对学生家长的诉求,学校方面一味否认、推诿,令人费解。时至今日,举国关注,常外仍顾左右而言他,让人失望。

  最后,应防微杜渐,倾力避免“毒地”污染再伤害孩子。常外在回应中很自信地说:无论最终公布的结果如何,我们都坚持“让每一个生命尽情绽放。信或者不信,选或者不选,我们就在这里——等你”。没错,常外是当地名校,不愁生源,但若忽视学生健康,不采取措施查明真相,打消家长疑虑,拿什么“等”呢?

  不难发现,每起公共事件发生,都有置身其中的责任方回应公众疑问,这是好事。但很多时候,回应变成了辩解,甚至是狡辩。回应不是化妆,不是为了掩盖事实、遮蔽丑闻。理性的回应,应该是一五一十陈述事实,通过有效措施赢得受害者原谅,并确保不再重蹈覆辙。就此而言,常外度过“毒地”危机,还需要时间。

  本报特约评论员王石川

【编辑:尹璐】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