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两大流域汛情严峻 看紧位于长江流域的汛期主雨带

2016年05月12日 09:09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 

  5月9日,为缓解闽江上游闽西北三明、南平等地防汛压力,水口水电站已将溢洪闸门全部开启,保证水电站安全发供电和闽江上下游防洪防汛安全。此前,三明市泰宁县发生泥石流灾害。图为福建闽江水口水电站大坝开闸泄洪。

  新华社发(郑祖植摄)

  南方汛情严峻:受长江上游局部地区强降雨影响,三峡水库入库流量近日持续快速上涨,达到17800立方米每秒,为实施此项监测以来历史同时刻最高纪录。

  专家表示,三峡水库入库流量激增与三峡工程参与调控长江洪水有关;近期长江流域和南方部分地区的暴雨天气,则与已持续了多月的“2015—2016超强厄尔尼诺事件”有关。专家预计,受厄尔尼诺和气候变暖的双重影响,今年我国今年汛期极端天气可能多发,“降水偏多、涝重于旱”将是主要特点,而且汛期的主雨带位于长江流域。长江流域汛情不乐观,易发生洪涝和地质灾害。

  厄尔尼诺的影响仍在持续

  5月10日,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国家气候中心监测的厄尔尼诺事件发生的“海温”指标显示,尽管当前厄尔尼诺事件已进入衰减过程,但由于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影响仍在持续。今年汛期我国主雨带位于长江流域,梅雨量偏多,存在发生洪涝和地质灾害的风险。

  “今年3月21日以来,我国南方地区共出现13次强降水过程,国家气候中心对2016年华南前汛期开汛以来十大流域雨情的分析发现,有8大流域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国家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首席专家周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南方地区强降水的频繁发生首先还是厄尔尼诺的影响”。

  他进而解释,受到厄尔尼诺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位置偏南,来自热带太平洋的水汽向我国南方地区输送偏多,为强降水过程的频发提供了水汽条件。由于大气对厄尔尼诺的响应一般具有滞后性,因此虽然当前厄尔尼诺正处于快速衰减过程,但在6月至7月的主汛期,长江流域对于厄尔尼诺的响应可能会进一步显现或放大。

  据此,周兵提示:“2015—2016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和印度洋暖海温对中国的影响仍在持续,使得我国今年主汛期出现暴雨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风险显著增加。长江流域今年可能发生大洪水,当地政府和居民应做好预防应对准备。”

  “车轮战”式暴雨加大地质灾害风险

  从5月5日开始,江南、华南部分地区遭受新一轮强降雨袭击,南方“车轮战”式的持续降雨已导致多地出现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贵州、重庆、江西、广西、湖南出现了中小河流域洪水、山洪以及公路塌方现象。

  国家气象中心高级工程师李宇梅表示,今年我国雨带多集中在南方地区,强烈、持续的暴雨提高了山洪泥石流暴发的风险等级。而且由于近期的强降雨不断,且落区与前期重叠,其重叠效应使山区的土壤含水量不断增加,部分地区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等级明显升高。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预计,我国南方未来一周仍会出现多雨天气。比如5月12日夜间至5月13日,四川东部、重庆西部、贵州、广西中西部的局部地区有暴雨;受冷空气影响,5月14日至5月16日南方将出现一次过程性降雨,最强降雨区域在西南地区东北部、江南中北部及沿江地区。

  他建议:“当地政府需密切注意强降水引发山洪、泥石流灾害的可能性,做好实时监测、防汛预警和转移避险等防范工作。当地居民需要提前做一些地质灾害的防范准备,尤其是地质灾害隐患点附近区域的居民,在长时间降雨或暴雨时,时刻警惕山洪泥石流的发生。一旦发现有山洪泥石流迹象,立即观察地形,向沟谷两侧山坡或高地跑,不要停留在低洼的地方。”

  防灾减灾重在预报预警和应急响应

  对于今年可能出现的山洪泥石流灾害,国土资源部与中国气象局签署了《关于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协议》,以共同推动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今年5月开始,国土部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办公室还实行汛期地质灾害“日报制度”,全力做好各类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工作。

  “防灾减灾重在预报预警。目前我国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已经覆盖了全国2500多个县,公众要提高防水防涝的风险意识,关注天气预报中的山洪预警和泥石流预警等信息。”中国水利学会城市水利专委会委员程晓陶表示,1998年大洪水之后,国家加大了水利投资,长江堤坝加高加厚了,三峡工程、小浪底水库等枢纽工程在防汛抗洪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公众无需恐慌。

  另外,汛期来临使城市内涝加重的压力在持续增大。对此,程晓陶建议,地方政府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挥已有排水系统的作用,优先关注重要低洼地区排水与地下空间的保护,提高居民洪涝风险防范意识和应急响应的能力。而居民要格外注意下水道,降雨时特别注意出现漩涡的地方,千万不要靠近。

  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教授李京建议,气象部门应更细化天气预报的各项指数,例如降雨的具体位置和降雨量;政府有关部门针对事故的多发区,加强水情预警和预防措施,如预报积水多深、设立告示牌,帮助不知情的人防范危险,以在灾害出现时把可能出现的影响降到最低。

  (本报记者 袁于飞)

【编辑:尹璐】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