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行内官员专家齐聚浙江龙港 探路新生中小城市培育

2016年06月06日 21:1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行内官员专家齐聚浙江龙港探路新生中小城市培育
全国新生中小城市培育专题研讨会在浙江省苍南县龙港镇举办 李婷婷 摄
全国新生中小城市培育专题研讨会在浙江省苍南县龙港镇举办 李婷婷 摄
全国新生中小城市培育专题研讨会在浙江省苍南县龙港镇举办 李婷婷 摄

  中新网温州6月6日电(记者 邵燕飞 李婷婷)中小城市怎么培育?县城、大镇发展成中小城市,有哪些路径?目前遇到哪些问题,需要什么支持和突破?6月6日,全国新生中小城市培育专题研讨会在浙江省苍南县龙港镇举办,包括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相关地区负责人以及行内专家学者齐聚,共探当下中小城市培育、特大镇功能拓展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并为国内中小城市发展提供思路。

  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存短板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国内出现了1.9万个小城镇。其中,10万以上人口镇237个,5万人以上人口镇876个。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司长徐林指出,2015年中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6.1%,而在城镇化过程中不断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结构,是政府规划引导的一个重要内容。

  徐林说,“国内城镇化主体形态是以城市群为主,但同时也要追求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

  然而,国内在中小城市培育上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在发言中列举了一组直观的对比数据:以浙江为例,当地拥有5—20万人口的城镇有46个,20—50万人口的有5个。相较日本,其人口数量相当于是浙江的两倍,相应人口数的城镇却是414个和80个。

  “国内城市结构和空间布局不合理,主要是表现在中小城市数量不够,发展不够快,这样使得我们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存在短板。”在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看来,城镇化结构失衡,一方面导致大量的大城市病,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农民生活在大城市,却融不进城市,又回不去农村”的纠结。

  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胡祖才认为,中国国土空间大,人口密度高,但城市数量偏少,大中小城市结构不合理,需要将有条件的县城和重点镇发展成为中小城市。

  “十三五”规划也明确指出,要推动形成协调一体的城乡发展关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以解决“三个1亿人”问题为切入点,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并提出把具备条件的特大镇,加快培育发展成中小城市。

  破解中小城市“成长的烦恼”

  毋庸置疑,新生中小城市培育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但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焦旭祥指出,在小城市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要素配置与经济规模不匹配、管理力量与城镇规模不匹配、执法权限与管理需求不匹配、生活品质与居民需求不匹配等“成长的烦恼”。

  在胡祖才看来,这四个“不匹配”事实上就是“小马拉大车、大脚穿小鞋、大个子穿小衣服”的体制机制问题,必须因地制宜,持续深化的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来进一步激发特大镇发展潜力。

  培育新生中小城市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长期努力。比如,在该专题研讨会的举办地——龙港,在1984年建镇之初只是一片滩涂地,仅有5个小渔村、8000多人口,硬是不依赖国家投资,靠农民自身力量,建成了“中国第一座农民城”,如今人口发展到44万人左右,全镇实现生产总值226.9亿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9780元,实力已相当于国内中等县的水平。

  据苍南县委书记黄寿龙介绍,自2014年12月29日国务院确定龙港为国内仅有的两个镇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之一以来,当地积极探索建立责权利相统一、行政管理创新、机构设置优化、职能分工合理、行政成本降低、公共服务改善、城市治理能力提升的精简、高效、创新的新型设市模式,努力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

  一年多来,龙港主要在“下放权限、创新机制、激发活力、提高效率”四句话上下功夫、着力探索小政府大服务的行政管理模式,推进“大部门”制和“市管社区”体制改革,将机构数从41个缩减为15个大部门,并推进政府职能整合和转移、通过系列改革提升行政效能等。

  “推进特大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设市模式创新改革试点,是当前经济下行、民间投资下降背景下扩大有效投资的关键途径。”胡祖才说,特大镇将来演变为中小城市是客观规律,至于通过什么路径来实现,需要各地积极探索、因地制宜。

  在胡祖才看来,应从三个方面推进特大镇改革发展,一是深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大扩权强镇和配套改革力度,积极探索将特大镇有序设市的模式;二是全面提升特大镇品质,特大镇规划建设要按照中小城市的标准,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还环境保护等方面补齐短板;三是要做大做强特色产业,走产城融合的路子,提升城镇生命力、竞争力和吸引力。(完)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