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目击高考首日:家长穿红衣“送考” 心情比孩子紧张

2016年06月07日 12:0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视频:940万考生今将迎接高考  来源:央视新闻

  中新网北京6月7日电(张尼)今日上午9时,2016年高考正式拉开大幕,940万考生赶赴考场。一大早,不少家长已提前赶到考点外专程“送考”,希望能和孩子一起迎接人生第一次“大考”,而各部门也早早准备就绪,开启高考“护航模式”。

2016年6月7日,人大附中考场外,有家长专门穿红衣“送考”。 张尼 摄
2016年6月7日,人大附中考场外,有家长专门穿红衣“送考”。 张尼 摄

  送考场面热烈:有家长穿红衣 有校友拉横幅助威

  早上7点刚过,距离第一场语文考试还有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位于人大附中的考点外已经聚集了不少学生和家长。

  “我们家住的比较远,所以提前十几天就在考点周边预定了酒店,专门请了假过来陪孩子考试。”家住凤凰岭的马先生告诉中新网(微信公众号:cns2012)记者,自己的儿子今年被分配到人大附中考点,由于离家太远,他和爱人都专门从单位请了假,昨天提前一天入住到酒店。

2016年6月7日早,人大附中考点外,一名考生进考场前与家长拥抱。 张尼 摄
2016年6月7日早,人大附中考点外,一名考生进考场前与家长拥抱。 张尼 摄

  记者观察发现,夫妻双双请假为孩子“送考”的家长不在少数,还有不少家长特地为今天这个“大日子”挑选了服装。

  “我们专门穿上了红色上衣来给孩子送考,为了讨个好彩头。”人大附中考点外,沈女士和丈夫两人穿着的大红色上衣格外显眼,她说自己和爱人都请了假来送孩子考试,为了给孩子加油打气,两人挑选了鲜艳的红上衣。

  来自教育部的数据显示,今年全国高考报名考生共940万人,这一数字相较上一年下降了两万,不少地区的报名人数也创下历史新低。而在北京,今年有6.1万人报名参加高考,报名人数连续第10年下降,相较2006年的12.6万人,高考报名人数在10年间缩减了一半。尽管如此,不少家长仍然不敢放松紧张的神经。

人大附中校友前往考场为师弟师妹加油助威。 张尼 摄
人大附中校友前往考场为师弟师妹加油助威。 张尼 摄

  “今天早上我五点多就醒了,实在睡不着!”马先生说,自己的心情比孩子还紧张,这两天他都会和妻子守候在考场周围,专心“陪考”,为孩子做好一切后勤保障工作。

  考场外,除了家长们来为孩子加油,还有一些考生的校友也出现在了“送考”队伍中。

  今天一大早,几十名去年从人大附中毕业的校友就赶到学校,他们穿上母校的校服,在考场入场处拉起横幅,并高喊“靠谱”,为学弟学妹助威。

  “我们希望以这种特殊的方式鼓励学弟学妹,希望他们今天能够加油,考出好成绩!”一名去年毕业的人大附中校友告诉记者。

6月7日,人大附中考点外,警车正待命。 张尼 摄
6月7日,人大附中考点外,警车正待命。 张尼 摄

  多部门为高考“护航” 考场外专为家长准备急救药品

  记者了解到,为了保证一年一度的高考正常进行,各地均已开启“高考模式”,全力“护航”。而作为“作弊入刑”后举行的首次高考,维护考场秩序、考试安全成为工作重点。

  此前,北京警方就明确,要启动高等级防控方案,最大化将警力向考点及周边倾斜,确保每个考点安排特警、巡警、消防、内保、交通等部门的警力不少于8名。另外,今年还首次动用特警完成试卷押运进京的任务。

  “我们的人员今天6点钟就已经全部到位了。”人大附中考点外,一位来自海淀派出所的民警告诉记者,考点外一共部署了3名来自派出所的警力,另外还有交警4到5名,而考试的考卷均由警方负责提前押运到位。

  除了警力配备,城管、医疗卫生等部门也都随时待命,考场外还有多名协警、志愿者维护周边人员和车辆秩序。

考场外为家长专门准备的急救药箱。 张尼 摄
考场外为家长专门准备的急救药箱。 张尼 摄

  “我们专门为家长提供了急救药箱,里面有各种防中暑药品,以及速效救心丸,另外我们还专门准备了雨伞。”一名城管工作人员告诉中新网记者。

  除了上述部门,公交部门也开启了“高考模式”。据了解,高考期间,北京公交集团16条线路将在考试期间采取甩站避让措施,途经考场周边线路增配运力,考试期间严禁鸣笛、停用车外报站器,为考生创造安静良好的考试环境。

  此外,在平日里“停车难”的北京,为避免因送考车辆滞留道路造成交通拥堵情况,北京增设临时停车位2454个。(完)

【编辑:卢岩】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