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信息

专访朱锋:中美必须在南海问题上找到妥协与合作方式

2016年07月06日 20:0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视频:美国:中美智库南海对话会在美举行  来源:央视新闻

  中新社华盛顿7月6日电 题:专访朱锋:中美必须在南海问题上找到妥协与合作方式

  中新社记者 张蔚然

  正在华盛顿参加中美智库南海问题对话会的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朱锋当地时间5日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从中长期看,中美必须在南海问题上找到妥协与合作方式。

  应菲律宾单方面请求建立的南海仲裁案仲裁庭将于7月12日公布所谓裁决。朱锋向记者表示,菲律宾仲裁案本身存在片面性、法理争议和瑕疵,简单的法律裁决不可能让中国以牺牲在南海主权权益为代价做出所谓实质性让步,这是一个可预测的现实。无论裁决如何,都不会对南海局势产生实质性冲击。

  他解释说,在国际体系中,任何裁决要想产生实质性作用,必须依赖相关主权国家营造积极友好气氛,把裁决转变成现实外交谈判可以取得的成果。

  “没有外交谈判,即使再好的裁决,都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执行。”朱锋强调。

  他向记者介绍,从上世纪到本世纪,美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经历“巨大转变”。中国政府划定九段线之时,美国持支持态度,因为彼时的中国是美国的盟友,但时过境迁,今天的中国成为美国眼中最大的竞争者,美国权衡自身利弊得失,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发生变化,并对局势做出过度反应。美方“选择性的历史记忆”是南海紧张的重要根源,也反映出美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实用主义战略文化。

  “从这个角度来说,南海问题的发酵还会持续一段时间,成为地区战略互动的一个新的爆发点。”朱锋预测。

  中国政府已多次表示不接受、不参与菲律宾提起的仲裁,外界广泛推断,中国对裁决结果不存在所谓执行问题。目前,中美学界的关注重点已从可能的裁决内容转向更多关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东盟国家等对裁决的反应。

  朱锋认为,从裁决出台时机看,如果美国想“硬压”中国来接受裁决,这是做不到的,只能激化南海安全和军事对抗。

  “如果某些国家想利用裁决结果把中国吓退,那我觉得这一定是打错了算盘。”他说。

  但另一方面,朱锋强调有关各方应抓住3个“机会”。第一个“机会”是,由于一纸裁定不可能改变任何现实,各方应发展出良好的善意与精神,改善国家间关系和相互政治信任,真正地恢复对话谈判,相向而行,这才是解决问题的现实途径。

  第二个“机会”是,包括美国在内的域外大国需要在裁决问题上放弃所谓“利用裁决占领道德高地、逼迫中国让步”的想法,用冷静的头脑分析当前形势,寻求回归对话和外交的轨道。

  第三个“机会”是,希望裁决能使国际社会更好地认清南海争议或紧张的根源所在。中国一系列南海权益的表达有其历史来源,也有现实法理依据,但很多国际媒体和一些西方国家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充满了“错觉、扭曲和夸大”,国际社会可以通过此次裁决真正摆脱很多错误看法。

  朱锋尤其强调当前中美加强对话、管控分歧的紧迫性。他认为,目前中美相互指责对方在南海搞军事化,但对于“军事化”这个概念的定义、范围、内涵和方式认定却缺乏共识,这是南海紧张的因素之一。

  他透露,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正与美方智库进行二轨对话,希望能澄清“军事化”这个概念,南海问题绝不是“各方都搞造势”,也不是“任何一方给另一方扣帽子、打棍子”,核心问题是要认真理性审视立场差异,同时找到缩小差异的途径。

  虽然南海问题从表面上看已变成中美的战略博弈,但朱锋强调,从中长期来看,中美必须在南海问题上找到妥协与合作方式,毕竟双方都不想把南海变成军事冲突的战场,这完全不符合两国和地区利益,也可能颠覆中美关系,对地区和世界经济也是灾难。

  另一方面,南海未来紧张局势的降低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中国与东盟国家如何对待南海争议。朱锋强调,东盟与中国的务实合作越多,域外国家插手的机会越少,这应该是未来中国对外交往的努力方向之一。(完)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